近日,中国啤酒95%含有甲醛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有消息称,韩国食品医药安全厅要求有关方面紧急收回并检测今年进口的中国啤酒,日本卫生部也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啤酒进行调查。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金威啤酒。金威啤酒集团董事局主席叶旭全否认啤酒“甲醛门”与其有关。他说,我们绝对不会以这种方式来陷害同行。(《第一财经日报》7月14日报道)
国产啤酒是否95%含有甲醛,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但由这一突出其来的新闻导致的所谓“甲醛门”效应,却在日本与韩国双双提出收回产品的压力之下,骤然之间爆发出来。有人担心,如同“水门事件”让尼克松下台一样,“甲醛门”事件也会导致中国啤酒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并由此影响到整个啤酒行业的形象。我以为,这是对“甲醛门”事件的第一个误读。
甲醛究竟在国人常饮用的啤酒中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我以为,这不仅仅是啤酒行业的事,更是关系到啤酒消费者的事,因为消费者有这个知情权。从这个意义上讲,“甲醛门”事件的出现是个好事,能让消费者明白什么样的啤酒该喝,什么样的啤酒应该拒绝喝。
更大的问题在于,此前日、韩两国不对中国啤酒回收时,“甲醛门”事件就已经爆出,那时没见哪家啤酒商表现得如此强烈,想必,在他们的眼中,日、韩两国的抵制远远大于国人的质疑,这显然是一种畸型的心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啤酒生产商们对国内消费者的轻慢与蔑视。(作者: 王毅)
对“甲醛门”事件的另一个误读是,现在有媒体开始发表文章,追查谁是这一事件的“内奸”。我以为,这个文章跑了题。如果大多数啤酒中确有超标的甲醛存在,那么“内奸”一词无从谈起,无论这个厂家是否基于竞争的利益而为,其揭出的行业内幕之举,实际上对于啤酒业的规范化生产都有极大的好处,而消费者自然是从中受益。当然,如果经过调查,这个所谓的“甲醛门”并不存在,那更好。通过调查公布的数据,也为中国的啤酒行业正了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通过“甲醛门”一事,我想啤酒行业更需要做的,并非是找出谁是“内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啤酒行业如何保证自己的产品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啤酒生产商们应该对国外的消费者与国内的消费者一视同仁,真正拿消费者的利益当回事。我以为,这才是对“甲醛门”事件的正确解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