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挖出黄金了!”这是60年前发生在古城西安的一桩特大新闻,颇具轰动性。本报根据日前面世的相关中日学者记述特别推出独家解密报道,以翔实的资料披露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方便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抗战时期西安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黄金是稀有而贵重的物资,历来是一个国家发行货币的物质基础。自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西安黄金黑市交易疯狂猖獗,扑朔迷离,黄金价格沉浮,直接导致市场物价的涨落,影响到了老百姓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安东关挖出了黄金。这是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许多西安的老人虽然都仍有记忆,但其回忆却各有出入。
黄金出土的四个版本
根据本报记者考证,抗战时期,发生在西安东关的这桩黄金大案说法不一,仅黄金挖出的时间及经过就有中日至少四种记载。
1、1939年说,见《西安旧事》:“在东关正街东北,过去有不少花园、别墅、庙宇和教堂等。1939年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件轰动西安的‘金沙案’。那是端午节前后的事,有两个工人在‘救世堂’后边挖土。忽然,他们挖出了一个铁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全是金沙。因为分配不均,二人打起来。有位卖豆芽菜的老乡路过此地,便劝解他们,还帮他们将金沙分成两个口袋,但两人还嫌不均。结果,打闹声把警察引来了。警察把金沙箱子抬回警局说要交公……”
2、1940年说,见日本人加地有定所著《穿越遥远的时空——一位日本老人对西安的追忆》:“1940年,一个挖墓人在东关挖出了大量的砂金。地点在东关东北角‘万灵庵’的北侧。那里是墓地,砂金可能是明代或清代埋下的。过去的人为了死后也能过上好日子,在下葬时,要同时埋下金子。传说挖出的金子有一大箱,不是块状而是圆豆形。一箱金子,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3、1941年夏初说,见《碑林文史资料》:“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八仙庵以东,北至郭城城根地方,昔为一片乱葬坟地。一九四一年夏初,一商家死一晋籍相公(学徒),雇两名贫苦人在乱葬坟地挖坑埋葬。挖约一米深时,怕野狗刨尸,又继向深挖掘。不料挖出一个有九寸长、五寸宽、六寸高的黑色铁箱。箱子周围写有“东、西、南、北”四个字,上面写有“第七箱”三个字。箱盖与底座锈牢,无法揭开;乃用镢头将铁箱打破,看见箱里装着麦麸状的黄色金属(事后人称麸金),皆不识为何物。当时有一卖豆芽者挑担经过,趋前观看,先用手抓出一大把,抛撒坑外地上,随又抓一大把装入衣服口袋,弃担逃跑,这时,两个挖坑的人,始知是黄金,因私分不均,发生争吵。附近群众闻声前来,争在地上拣拾。当时长乐坊设有警察派驻所,闻讯后立即由所长率人前来查处。因箱破坏,命二人抬至派驻所。
4、1941年10月27日说,见《秦中旧录》:“1941年10月27日清晨,有两人从东关一医院抬出一具尸体去更衣后坊的义地去埋葬:两人在挖墓时挖出一个铁箱,打开后发现是许多颗粒状的东西,大如扁豆,薄如麸皮,拿在手中沉甸甸、亮闪闪。他们不知是什么东西,正在发呆时,恰巧有一卖豆芽者路过抓了两把后说:‘这是金子,你俩还不快拾?’周围居民闻之,都来抢拾,后警察闻讯,将剩余箱金带走。”
黄金到哪里去了
从上述几种说法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一箱金子最后被警察拿去了。那又是怎么处理的呢?第四种说法接着进行了详释:当天西安一家报纸头版头条刊出特大新闻:标题是“东关义地掘出大批黄金,重一百四十斤,存于八分局。”令人惊讶的是:该报又在次日头版发了一条新闻,标题为:“八分局朱局长谈掘出黄金经过,黄金净重六百一十七两。”一天之内竟减少了这么多,然而,数字的变化并未到此结束,由八分局上缴到市警察局,又缴到省政府,每上缴一次,数量便减少一次,致使各界群众对此议论纷纷,当局为掩人耳目,密令西安市各金店遇有持麸金求售者,一律没收缴公,但仅一纸空文。
后来,当局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宣称用所剩黄金在新城东门外建造了一座“中正堂”,解放后,“中正堂”改为“群众堂”。又被拆除,后又在其原址上改建成今天的人民大厦。
黄金是谁家的
那么,这箱黄金源自何方呢?也有几种传言,持1939年说者认为:“据事后考察,挖出金子的地方是唐太宗时礼部尚书李道宗的府第故址,可能是其后人为逃避‘安史之乱’而埋在地下的。这件事过了很久,还有人在这一带寻找金子。骗子们也借此机会大行骗术,把城隍庙道院炼铜的铜渣子拿来,先行埋下。然后故意趴在地上寻找,忽而大声喊叫:‘我找到了几块!’真还有人因此而上当的。”
而持1941年说的人则认为:从铁箱上所写“第七箱”字样,以情理推测,当非民间所有,应出自历代皇朝所埋。长乐坊非秦汉皇宫旧址,不需臆测。考唐朝兴庆宫在唐长安城内兴庆坊,今西安的兴庆宫公园及长乐坊皆唐兴庆宫的一部分。此地原是唐玄宗在藩邸时与其兄弟五人的住宅。唐玄宗开元二年将此藩邸改建为离宫,称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又收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重加扩建谓之“南内”,建筑宏伟富丽,为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因为这里距城南曲江池的风景区较近,成为唐玄宗和其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地方。唐玄宗在这里沉醉于游乐宴饮,朝政日益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发,玄宗仓皇奔蜀,至马嵬坡三军不前,赐杨玉环缢死。嗣后唐末朱全忠挟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时,兴庆宫遭到极大破坏。
从这段历史的变乱史实推测,这箱金子可能是唐玄宗或唐昭宗在遇叛乱之际埋藏的。又铁箱上写有“东、西、南、北”四字,及“第七箱”三字,似为埋物标志方位和数次,或在此第七箱之前,尚有第一、二、三、四、五等箱,未可知也!
抗战时期的西安黄金市场
我们知道,东关挖出黄金后,有一批被人们拾去,很可能就会用来交易,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抗战时期西安黄金市场的状况。
抗战时期,西安是大后方几个主要金融市场之一,游资充斥,黄金交易相当活跃。西安的黄金交易,初开始是自发的,没有固定场所,其地区一般是在盐店街、梁家牌楼一带,有时受到军警宪兵的干扰纠查,遂转移到广济街、社会路、粮道巷、平安市场等地。上市物品不光是黄金,还有棉纱、布匹、香烟、食糖等。抛售者高声叫卖,欲购者前来搭腔,互相在袖筒内掐指头议价,成交后,买方开支票,凭票收货,支票参加银行交换。人称“马路市场”。后来虽在盐店街内成立了联合交易市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西安的黄金来源有三:一是重庆的“天宝渝”金条,一是上海的“申条”,一是香港的“港条”。1943年国民政府在重庆抛售黄金时,“天宝渝”银楼就专做陕西帮的生意。该店溶铸的十两重金条,条形工整,重量准确,标明“天宝渝”字样,信誉较高。抗日战争期间运入陕西的金条,多数是“天宝渝”金条。由上海运回的“申条”,多是条重十两,条形较长,凹凸不平,不太规格。“港条”重5.999两,交易时按条论价,一般不再论重找补。
抗日战争期间,西安黄金主要来自重庆,一般庄号多有采购人员,由重庆采购,每次缠入腰间,搭乘汽车,或坐飞机,往返运输,人称“驮金的驴子”。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由上海采购。而黄金价格,自1944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波动剧烈,如:1944年元月每两黄金为1.40万元(法币),到年终就上升到3.40万元(法币)。1945年元月,每两黄金为3.70万元(法币),到7月份就上升为20.30万元(法币)如此起伏动荡,变化莫测,直接影响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普通老百姓深受其害。那批失散到民间的金子结局如何,也就成了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