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央行成立上海总部。这条消息隐含的丰富含义耐人寻味,急于解读的除了媒体外,还有那些最近日子并不好过的京城地产商。
众所周知,北京和上海一直在争当金融中心。央行此举无疑意在强化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而此举带来的“裙带效应”,即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等围绕着金融中心转,将逐渐产生出聚集效应。
央行东临上海从某个侧面折射出北京城市定位之变。实际上,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经不再提北京是经济中心的概念。而是把它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中央政府的举动有意无意间确认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和经济之都的地位。这样的定位会不会给北京的楼市带来影响?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论金融与地产之间天生的“血脉”关系,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外企雇员一直是北京房市的中坚力量,但随着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首都地位的彰显,外企东南飞带走了大批雇员,必然对京城楼市产生冲击。
而北京城市新空间的布局、两带的新定位、城南发展、交通控制等内容也将对北京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市场人士分析:重新定位的“多中心”将改变北京房价分布格局,郊区房价有望和市区持平,由此从总体上稀释高房价。
“宜居城市”也首次被写进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何为宜居?其重点在“居”,然后才是“宜”。“居者有其屋”虽然可能只是一种供人膜拜的理想,但它毕竟是一个合符正义的理想。作为对社会民意富有终极责任的政府,房地产价格飞涨在部分社会成员中间所激起的怨恨和不满,是它急需征服的一个敌人。
然而在中国房地产的长期牛市中,地产商与地方政府一直坐在同一条船上,形成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伙伴关系。正因为秉持对地方政府的GDP的贡献,地产商们对新出台的“国八条”虽然有所忌惮,但心里还是相当乐观的。
也许他们忘了,在北京,天子脚下,一国之都,任何政策的传达与落实都要比其他城市来得快,来得坚决有力。从不断下发的落实中央房产新政的文件,以及官员多次澄清北京不存在“地荒”的言论可见,京城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的蜜月正在开始出现裂缝。而更直接的打击是,目前北京市民持币观望的气氛仍十分浓厚,这直接造成了房产销量和价格的下跌。
八月初,北京市四个部门发布了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结果显示,六月份的期房价格第一次出现下降,每平方米价格比上月下降约两百三十五元人民币。前天,北京市建委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北京市二季度普通住房的租金也开始下降。这些数据都显示,北京房价已处在下降的通道上。
购买力有限,竞争加剧,同时又失去了政府这个最有力的保护,北京房地产市场几年前一枝独秀的牛气似乎已尽,它会不会成为众多开发商的滑铁卢?开发商愁云惨雾,地方政府心情复杂。但无论如何,当所有的指标和经验判断都开始趋向负面时,我们或可断言:京城房地产最后清算的时刻已渐行渐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