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世界最高的地方,有地球上最灿烂的阳光。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最灿烂的阳光”却未曾温暖雪域高原的劳苦大众,冰清玉洁的背后烙印着世代农奴背负的深重苦难。
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获得新生走向现代文明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走过“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14年历程之后,以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为新的历史起点,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走上了光明的发展大道。
西藏自治区4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凝聚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
翻身农奴把歌唱
宽敞的藏式客厅里,摆放着漂亮的藏柜;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张贴着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画像。这是堆龙德庆县乃琼镇乃琼村藏族农牧民旺堆罗布的家。旺堆罗布介绍说,画像是2001年7月20日胡锦涛同志赠送给他们家的。
不只是旺堆罗布一家,西藏270万各族人民每个人的心中都铭记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谊。
当历史车轮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藏仍然维持着封建农奴制度,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霸占了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占人口95%以上的百万农奴和奴隶一无所有,缺乏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做人的基本权利,成为供三大领主役使的“会说话的牲畜”。旧西藏的《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下等人命价仅为“草绳一根”,农奴动辄遭受剜目、割耳、断手、剁脚、剥皮等骇人听闻的酷刑。
为了尽早将西藏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制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实现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战略构想。毛泽东同志欣慰地说:“从今后,在这一团结基础上,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
1954年9月,毛泽东同志分别会见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十四世达赖、十世班禅时建议,“成立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他还建议先成立一个筹备机构,为成立西藏自治区做准备。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叛乱得到平息后,西藏进行民主改革。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选举产生了各级政权。
1965年9月1日,在民主改革胜利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成立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新落成的拉萨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各族各阶层代表共301人,其中大多数是在平叛、改革中涌现的农牧民积极分子和基层干部。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西藏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饱受封建农奴制苦难的西藏各族人民,把最深情的歌唱给最亲敬的中国共产党。
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
从和平解放的那一天起,党中央就真切地关注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决不允许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个指导思想,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坚定不移。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与到中南海拜年的西藏上层人士谈话时说,“我们的目的是使大家都发展起来,我们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来克服这种落后状况。”
在中央支持下,西藏修筑了康藏、青藏公路及当雄机场,兴建了夺底、纳金电站,兴修水利,创办了现代工厂、银行、贸易公司、邮局、农场和学校,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面貌和新气象。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直接参与、领导了进军西藏的各项工作;在改革大潮涌动神州之际,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进步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加快西藏发展作出了总体设计和布局。
在邓小平同志关怀下,中央于1980年、1984年相继召开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精神指导下,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从西藏实际出发,采取特殊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尽快富起来。
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国家直接投资项目、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全国人民对口支援”西藏,从而形成全方位支援西藏建设的新格局。此次会议确定了由国家投资、全国9个省市援建43项工程。这43项工程被西藏人民誉为“高原上的43颗明珠”,极大地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西藏的发展与建设。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西藏工作,此次会议形成的关于西藏工作的十条指示,对当时的西藏起到了稳定局势、稳定人心、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增进团结的重要作用。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会议明确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和15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的重大决策,由国家直接投资和动员全国支援兴建62项工程。
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把“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确定为新世纪初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次座谈会决定把西藏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将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十五”期间中央财政补助370亿元,由国家投资建设117个项目,总投资达312亿元;同时,确定各省市援藏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10.6亿元,并加大对口援藏力度,扩大对口支援范围,新增3个省、17家中央直属企业对口支援西藏,使援藏范围覆盖到西藏所有地市和73个县市区。
胡锦涛同志曾经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4年,到中央工作后,他一直挂念着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他强调指出:“西藏的发展、稳定和安全,直接关系到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实现西藏的繁荣进步,保持西藏的安定团结,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责任。”
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胡锦涛同志都要到西藏代表团参加讨论,看望代表。美丽辽阔的雪域高原和淳朴勤劳的藏族同胞,始终让他情牵神系;对于西藏的点滴进步,他都由衷感到高兴。“要千方百计帮助改善农牧民的生活”“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胡锦涛同志总是这样反复叮嘱西藏的各级干部。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西藏大开发建设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思路。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两次对做好西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他强调,要十分珍惜大好形势,十分珍惜历史经验,十分珍惜宝贵机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实干兴藏、创业富民,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大援藏工作的力度,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在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西藏明天更美好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是西藏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和提高,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的40年,也是西藏各族人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40年。”
据统计,1965年至2004年,中央对西藏地方财政补助收入累计达968.72亿元,其中1994年至2004年达785.26亿元。对口支援西藏的中央部委、省市区、中央企业先后派出援藏干部2892人,支援自治区建设项目1698个,投入资金64亿多元。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为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西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1999年,西藏自治区全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61亿元;2004年更是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1.54亿元。2001年至今,已连续4年实现12%以上的增长速度。
农牧业的发展一直是重中之重。2004年同1965年相比,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64亿元增长到62.74亿元,粮食总产量由29.07万吨增长到96万吨,牲畜存栏数由1701万头增加到2509万头。1989年以来,全区农业生产连续16年获得丰收。现在的西藏,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
曾经连一根火柴、一颗螺丝钉都不能制造的西藏,如今已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化工、制药等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奇正藏药、拉萨啤酒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
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芒,达孜县邦堆乡多布吉家的生活变化可以看作西藏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过去,多布吉家每个人一年的粮食不足200斤,勉强够吃半年,根本不敢奢望能吃肉,喝青稞酒、酥油茶。现在的多布吉一家老少10口人,有2.67公顷地,每年收获粮食近3万斤,年现金收入超万元。不仅每天有肉吃,有酥油茶喝,而且还买了拖拉机、彩电、收录机等,移动电话、电脑等也成了家里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
一批以汽车村、电话村、电视村为代表的富裕村纷纷出现。“人均收入万元第一村”的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朗色村共有21户人家,有楼房21栋,经营店面50多间,全村人均收入16167元,家家日子红火,户户生活富足。
富裕起来的西藏人民深切地体会到党中央的关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深深感受到西藏的前途命运始终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在一起。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励。雪域高原将以更加繁荣、富强的面貌昂首屹立在世界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