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40年代前期,巴南区南泉镇刘家湾曾关押着数百名日军战俘,如今,这里变得面目全非,只留下部分遗址,市民建议,政府部门应修缮俘虏营遗址,至少应立块碑,以告诫后人,勿忘历史。
昔日战俘营变成猪圈
昨日,记者在南泉镇红旗村见到了60余年前的日军俘虏营。从一道朝门走进去,一堵高约6米的土墙跨塌了3米长,条石修筑的青瓦房子,只剩下了几堵空墙,这里曾经关押着数百名日军俘虏,如今,却成了村民姚天福养猪和堆柴的地方。一个拱形的石头朝门至今保存完好,朝门门楣下雕刻的窗花显示了当年的气派,据78岁的张树荣老人回忆,当初,这里是一个周姓地主的庄园,庄园里有10个天井,48条屋脊以及8个朝门,当时有“走遍庄园,下雨不湿脚”的说法。
在距离院子500米的青龙山山坡上,有一块天然形成的石洞,宽约3.5米,长8米,呈不规则的梯形状。在石洞门口,用碎石垒着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通道,因洞里冬暖夏凉,这个洞成了村民乘凉的好去处,据村民们讲,这里曾经是关押那些“滋事”的日军战俘的地方。
曾关押数百日军战俘
大多数村民都是从上一辈那里听说,这里曾关押数百名日军战俘。而亲眼目睹日军俘虏的村民现在还有3人。年龄最大的董培成今年85岁,耳朵已失聪;78岁的张树荣也只依稀地记得一些事情,年龄最小的徐荣华76岁,昨日下午记者采访时去医院打点滴去了。张树荣回忆,他亲眼看到过几个日军战俘出来放风时,看见了一条菜花蛇,几个人飞奔上去抓住蛇,一把扯成几截,就把蛇生吃了。据村民讲,俘虏营在解放后划给村民,后来村民拆除了以前的老式房子,建起了新房,现在相对保存完好的,就是村民姚天福用来喂猪的房子。一村民担忧地表示,俘虏营遗址已残破不堪,应该用文字把这段历史记载下来。据悉,每年都有一些人慕名前来参观,但是都失望而归。
应立碑记录这段历史
“政府至少应该为日军俘虏营立块碑,记录下这段历史。”原南泉镇人大主席,现年72岁的蒋志鹏老人表示,应该给后代一个“勿忘历史”的提醒。蒋志鹏家就住在刘家湾附近,他对这段历史格外关注,几年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资料整理工作。
据蒋老讲,这里以前是一个叫周维成的地主的庄园,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在当时,这个庄园在巴县是修建得最好的之一。1941年,由于刘家湾庄园靠山,比较隐蔽,距离市区较近,因此成了战俘营的理想位置。庄园就作为行政办公的地方,此外还修建了4幢监狱,监狱外修建了一个小洋房,当时叫俱乐部,是各国使馆派人检查监狱时居住的地方。
蒋老激动地说,当时这里关押着两三百俘虏,国民政府驻扎了一个排的宪兵,还有医务所,完全按照国际惯例,没有虐待俘虏,俘虏不仅可以放风,还可以在山上扯野菜,但1943年还是有几个俘虏逃跑,跑了两天两夜。结果迷路了,在红星四队被发现。
南泉镇政府一负责人表示,对市民的建议,政府正在着手考虑,研究可行性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