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5.5%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其中,自认为属于中上层的占14%,自认为属于中中层的占43.1%,自认为属于中下层的占28.4%。
该书作者之一,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沈晖认为,这个数据说明当前我国的“中层意识”占据了社会主流。
对于有这么高比例的人自认为属于中产阶层,沈晖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稳定的,尽管存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但这种不均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有关,富的不说自己富,穷的不说自己穷,觉得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然属于中间位置了。
调查还发现,认为自己属于“中中层”和“中下层”的共占68.6%,“人们的自我阶层认同有向下倾斜的趋势。”
沈晖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占我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城市居民是改革开放更大的受惠者。因此,无论是同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居民相比,还是同农村人口相比,目前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都应该是“升”而不是“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居民既没有拿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对比,也没有拿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生活对比,而是以拥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富豪阶层作为自己生活变化的参照物。这样一比,自然是社会地位‘下降’。”沈晖说,人们一般不会“向下”或者“向后”寻找参照物,而只会“向上”或者“向前”选择参照物,来判断自己社会地位的升降。
沈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突然暴富,人数虽然不多,但掌握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登上了金字塔的顶端。这让那些辛辛苦苦、靠自己劳动获得收入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拉开了距离,生活水平下降了。“仰望那些身居金字塔顶端的富豪,大多数城市居民将自己归入社会‘中下层’。”“还有一个原因是,多数城市居民以内心期待的生活作为参照物。”沈晖说,不断增加的经济增长数字和频繁更新的经济发展目标,促使人们为自己未来的生活状态勾画出美好图景。但当人们将这种期待的生活状态与现实中体验到的生存情况相对比时就会发现,许多很沉重的生活成本都在预料之外,比如一路攀升的房价、沉重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药价等,现实不如预想的美好。“媒体也在不断刺激人的欲望,鼓吹消费,对社会大众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这些情况下,大多数城市居民不得不将自己归入社会“中下层”。
沈晖认为,“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倾斜”是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两极分化差异时的一种反映,有可能构成社会冲突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