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两市昨日签署《京津城市流通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协议》),提出建立相互援助快速反应机制,共同构建相互支持的城市生活必须品应急保障系统。京津有关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强调,对待两地流通企业将一视同仁,不搞地方保护主义。
据记者了解,《协议》确定了京津两地今后将在商贸、物流、口岸建设等三个领域加强合作;在对公共物流区、口岸、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设施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以形成资源共享和有效连接;同时,推进两地流通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实现政策的便利透明和对等适用。
加快相互援助快速反应机制建设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李昭接受采访时说,商品流通领域的相互援助快速反应机制是大城市应该具备的功能。据他介绍,2003年北京部分地区在非典期间发生了生活必需品抢购狂潮,是天津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了货源并运抵北京,平抑了市场波动。这一点对北京市政府触动很大,相互援助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也就随之展开。《协议》的签订,说明京津已经在两地流通业主要问题上都达成了一致,京津两地政府也会通过《协议》来进一步推动相互援助快速反应机制,并共同构建相互支持的城市生活必须品应急保障系统。
“天津市已经初步建立了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系统。目前天津市已经有500多个监测点,我们计划再用2年时间,把监测点增加到3000个左右。这些监测点主要是对食品安全、重要商品、商品价格、商品质量进行监测。”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培生告诉本报记者。
李培生还说,据他了解,北京也已经形成了监测网络。天津市商务委员会正在与北京市商务局进行商讨,争取尽快形成两个监测网络的联网,这样不仅扩大了监测范围,还可以信息共享。
对待两地流通企业一视同仁
李昭告诉记者,京津在流通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但真正升温还是近两年的事情。他认为,双方在流通产业发展、市场布局以及消费需求层次等方面有共同话题,合作前景十分乐观。例如,北京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天津拥有便利的口岸,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空间。
他在回答两地在合作方面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时表示:“现在从政策上来讲,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两地政府都非常支持流通业打破地域限制和地方保护,大力推动资源共享和各种形式的合作。如果说还存在一些制约的话,还是在目前两地的交通条件、商贸流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等方面亟待加强。”
李昭强调说,北京市商务局在对待京津流通企业都一视同仁,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不给外来企业的进入设置门槛。我们会对所有企业统一发布商业信息,鼓励企业参与竞争,让市场的力量来进行优胜劣汰。
李培生随后也向本报记者表明了天津的态度。他说,在这点上,我们也和北京一样实行公平的政策对待所有企业,欢迎北京的企业到天津投资创业。天津市商务委员会还会对积极参与的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天津市正在研究编制‘十一五’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其中主要是倡导不断扩大商贸流通业的主体,发展大型企业。我们将大力推动京津流通产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双赢,欢迎北京的大型企业到天津寻求发展机会。”李培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