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城墙的北京,我记忆犹新”
一个人的童年在哪里,他的家他的故乡就在哪里。生于哈尔滨的李敖,在自传中写道:“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家就住在北京东城内务部街甲四十四号。”最近,他又对记者说:“有城墙的北京,我记忆犹新……”他最怀念在北京上学的日子。
1942年,7岁的李敖进入新鲜胡同小学读一年级。新鲜胡同小学是北京最早的小学之一。那建筑最初是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生祠,清末改为小学校舍。出自这所小学的著名校友,除了李敖,还有梁实秋、章棣和、王铁成等。
在姐姐的笔下,小学生李敖是一个非常沉静的孩子。他自己的文字恰好解释了为何沉静——“我从小爱书,在北京念小学的时候,最吸引我的有两个画面,一个是史家胡同一家商店的橱窗,窗内有蒸气火车模型,这是真正用蒸气开动的玩具,我爱死它了。另一个是学校音乐教室后面的一个书橱,橱内是一排排整齐的丛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王云五主编的《小学生文库》。在日本鬼子统治北平时期,这些书是比照禁书锁起来的,抗战胜利后,不但橱门打开了,我还做了图书馆长。从此‘利用职权’,对这套《小学生文库》更为熟悉。”这些陈年的往事,如佳酿,让他沉醉。
北京的母校、师友还好吗?这次,他是打算呼朋唤友来个集体怀旧了,“最想见的人,是我的两位小学老师,一位姓刘,另一位姓黄。还有我的小学同学,现在已经联络到14位……”
而他就读过的另一所名校北京四中(创建于1907年,初名顺天中学堂,1912年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则将以一份泛黄的李敖学籍卡,和他一起再回首。
北京大学,是李敖父亲的母校。大陆有位年轻学者撰文说,李敖虽未在地理上的北大念过书,但他绝对属于精神上的北大。李敖在这里的活动,多与北大前校长、他的忘年交胡适先生相关:捐资设立胡适铜像,赠送代表作《胡适评传》;校方准备的礼物之一,是《胡适文集》。而北大的学子则期待着《李敖有话说》的主角活生生地在眼前开讲。
在北京住过11年的李敖,其实从没去过法源寺。有一天,他在台湾,打算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他查阅了很多法源寺的历史资料,还请北京的朋友跑到法源寺去丈量、拍照,“法源寺什么地方有一棵丁香树……其实我已经神游了”。《北京法源寺》出版后,成为畅销书。56年后的今天,这趟“想看看祖国的进步”的“国内旅游”,才使李敖第一次站在这座令他声名大噪的唐朝寺庙前,倾听历史的回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