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鲁黎发现,自从7年前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以来,上网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个23岁的武汉女孩说:“互联网在我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她还说,她已无法想像没有网络的生活。
鲁黎是过去10年间在中国涌现的新一代中的一员:他们在网上学习、购物和娱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7月底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1.03亿,即每13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网民。
10年前,中国大概只有5万个互联网帐号。不久前对5个城市的2400人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间是2.73小时,他们在网上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搜集资料或者聊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说,1.03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标志着在7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网民数量翻了100倍。与此同时,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的上网计算机数达到了456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6%。
过去10年间,驱动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来自政府。自1994年4月20日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末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即使各级政府都能上网,甚至连青藏高原这样偏远地区的政府现在都实现了办公网络化。
另一股动力来自商业。1994年到1996年,随着四大主干网相继建成,中国的创新企业和门户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尽管在早期曾出现过一些“经济泡沫”,但中国互联网如今正在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国互联网应用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13亿元。
互联网使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对北京网民李剑鲁来说,上网为他节省了不少购物的时间。与此同时,互联网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004年4月19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在中国互联网十周年庆典上说,互联网“给中国人带来的机会和变化是方方面面的”。
今年7月25日,中国沿海省份浙江的一场网上现场转播吸引了10万多名网民,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网上收看省人大常委会的开会现场,而这种级别的会议在以前是很少对外公开的。
事实上,浙江省并不是第一个把互联网引入政治的例子。2003年,北京市政府就在网上开展过政府评议活动。两年的时间里,超过14万名网民对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透明程度和执法水平进行了投票。
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场记者招待会召开之前,就登录新华网,浏览了普通网民给他提出的几百个问题。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专门研究新媒体的学者闵大洪撰文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经济活动模式的改变,而且会改变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思考,尤其是对民主的认可。”
与此同时,互联网还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更加个性化。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2年以来开始风靡的博客写作。中国最大的博客网站“博客网”总裁方兴东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博客”这种形式使网民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生产者”。短短两年时间,博客网已经拥有了220万注册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