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数字看"十五"]历史性跨越--人均GDP超1000美元

聚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www.zjol.com.cn  2005年10月08日 09:42:0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编者的话:“十五”即将结束,“十一五”正迎面走来。为集中展示“十五”期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特别报道《从数字看“十五”》。敬请关注。

  闪光的数字历史的跨越

  这是一组金光闪闪的数字———

  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5%,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从2001年到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

  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在经济学界,人们更多地拿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十五”期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共识是,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的国情之上:第一,底子薄、基础差,科技力量不足;第二,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稀缺。而且,新中国成立56年来,我国人口大幅增加了,达到了现在的13亿多。然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1000美元,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宏观调控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5年来,国民经济的运行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0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即开始显现: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和物价上涨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在这重要关口,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加强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随后,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入手,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在农业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接连出台,推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放开粮食主产区收购市场,大范围减免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使全国农民普遍“减负”和“增收”。

  在土地管理方面,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暂停半年,并决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国务院专门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在金融信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两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适度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房地产、钢铁等企业贷款的资本金条件,以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关键时刻的适度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首先成为国民经济的最新“亮点”: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与此同时,投资增幅逐步回落,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当年一季度的43%下降到25%左右,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也在调控过程中得到明显加强。

  如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4年成为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这次宏观调控,是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是把握全局、有抑有扬的调控,是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调控,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调控,确保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今年是我国全面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深化各项改革。统计数字表明,上半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也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贯彻落实,对于“十五”期间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宏观调控从表象上看,解决的是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发展方法论问题。宏观调控,在及时遏止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短期行为的同时,也提出了发展热情必须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警示————要发展,但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必须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个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项目被淘汰,抑制“三高”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及时出台,一项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及时颁布,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健康发展,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如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逐步深入人心。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许红洲 薛志伟 编辑: 孙铭
·十六届五中全会 谋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   2005-10-07
·“十五”改革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2005-10-06
·比较“十五”看“十一五”   2005-10-06
·回眸“十五”:我国百姓更加关注能源大势   2005-10-06
·回眸"十五"发展 迎接五中全会:清新政风促和谐   2005-10-06
返回国内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