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酒泉10月12日电 2005年10月12日,茫茫太空中增加了两个中国人的名字:费俊龙、聂海胜。
费俊龙,40岁,江苏昆山人,身高170厘米;聂海胜,41岁,湖北枣阳人,身高172厘米。
两人曾同为中国空军飞行员,现在又同为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在神舟六号发射前的一次采访中,当时还没有被确定执行神六飞行任务的费俊龙和聂海胜,向记者敞开了心扉。神六飞天之后,我们又连线各地,倾听了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家乡父老对他们的评说。
关于神六——
费俊龙:“我们互相选择了对方”
聂海胜:“信心来自彼此的默契”
费俊龙:
从神五开始,航天员训练本身就是选拔的过程。训练是残酷的,选拔是严格的。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上天,一定圆满完成任务;不能上,就从各个方面再好好准备,从头再来。
风险肯定有,但风险是可以降低的。我当飞行员的时候,有次高空试飞,头天飞的时候油箱还有油,但是油表没有完全指示出来。在高空,油灯亮了。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往回飞。随后请示上级,按照空中迫降路线降落,这是最省油的,也是处理特情最有效的方法,上级同意了。落地后,经仪器测试,油箱已经干了。如果我不按照迫降路线滑行,有可能就回不来了。
这次事故苗头让我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了高风险的事业。风险都是表面上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有些事故确实是可以避免的。
最佳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和聂海胜搭配,有一部分是自己的选择,也是专家根据平时的训练和任务的需要进行的搭配。海胜诚实、稳重、严谨,平易近人,好交往,爱好比较多。我们在一起很愉快。
聂海胜:
神五时我就进入了三人梯队,但进行神六选拔,我还是把自己心态放低。这次选拔不把以前的成绩作为标准,那只是过去的,大家都是从零开始,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我来说,稍有放松可能就会落下,我感觉就是这样,可能拿不到更好的词汇来形容。当时没多大把握进入前6名,但是我尽力,不断努力。
神五、神六大部分训练是相同的。神六飞行时间长,针对这个增加了卧床训练,躺了五天五夜。第一天感觉腰疼,后来感觉越来越轻,时间长了就习惯了。我就是很平淡地这样走过来的,情绪起伏不是很明显,航天员不会有大喜大悲的情绪。
这次飞是两个人,有一个互相配合的问题,心理相容性要好,我们有一个心理医生从这方面培训。平时两个人尽量多地在一起生活、训练。性格、脾气、爱好,对事物的判断、反映、表情,双方都有了解,从表情上可以知道对方的认可或信任。时间长了,默契了,像乒乓球双打一样配合得好。
这次飞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生活和工作,难度更大了。我们无论从心理上、训练上,都做好了准备。准备好了,风险就会小一点。
他方评说——
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管设计师胡银燕:费俊龙把近40万字的飞行手册全部背下来了,复杂的飞行程序、操作要领以及各种应急处置方案,全部做到了不查手册就能处置。有一次训练时,教员出了一道题:“导致某异常情况返回的故障模式有几种?”教员准备的标准答案是5种,费俊龙竟答了6种。检验结果,费俊龙是对的。
“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比较活泼,他是航校教员出身,在处理事情时协调能力很强。聂海胜神五时就是梯队成员,他平时话不多,但做事踏实,有很好的配合精神,一旦认为是正确的决定就会无条件执行。2002年我和他搭档进行过沙漠生存训练。我们俩性格不太一样,我有什么主意他觉得有道理,就会认真负责地去做。他们肯定能比我在神五的时候完成得更好,这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了神五飞行前训练的基础,又经过了两年多针对神六任务的训练,而且这次是两人配合,技术操作的可靠性和相互支持性都大大提高了,一加一大于二。我提出“操作零失误”,有人质疑说,人的操作怎么可能没有失误呢?但他们的确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