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8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获悉,“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
据农业部介绍,我国在俄罗斯、中亚有关国家相继建设了大豆、玉米等种植业基地,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橡胶、热带水果、剑麻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我国现有1000多艘远洋渔船在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摩洛哥、印度尼西亚、缅甸、斐济和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三大洋的公海进行远洋捕捞,年捕捞量100多万吨。
近几年,我国利用援外资金和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资金,建设了中国——菲律宾农业技术中心,并积极实施柬埔寨种猪示范场、老挝农村户用沼气示范、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技术示范、缅甸橡胶苗木生产、俄罗斯农业技术示范、委内瑞拉剑麻种植加工示范等一批境外农业技术示范项目。这些项目正成为对外展示我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中小型农机具和加工设施的重要窗口及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的重要阵地。
同时,区域合作日趋活跃。近年来,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机制、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亚欧会议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等都把农业列为重点合作领域。中国积极参加有关农业合作,努力推动区域自由贸易进程,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做出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