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陈惠雄教授最近完成了一项对浙江不同人群“快乐指数”的研究,以此探索经济发展与百姓幸福之间的关系。
国民幸福总值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新出现的一个指标。相对于衡量社会财富的GDP,GNH关注个人对幸福快乐的直接感受。
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经济以年均9.3%的高速度飞速增长,人们的腰包日益丰满。那么,我们的幸福感是否也在与日俱增?荷兰一位大学教授对中国人最近10年的幸福指数进行了3次调查。以10分为满分,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995年上升到7.08,而到2001年却下降到6.60。
由此可见,幸福与财富并不总是同步增长,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财富对幸福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用通俗的话说,成功者和有钱人未必是幸福的,但幸福的人必定是成功的。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对幸福的感受?按照陈惠雄的研究,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痛苦源依次为:健康、工作、收入、人际关系、缺乏闲暇;而农村居民依次为:收入、健康、工作、人际关系、孤单。陈惠雄解释说,之所以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看重收入,是因为农民的经济压力还比较大。
幸福是闲暇。10年前,我们没有双休日,没有“黄金周”,超市里也没有那么多可以直接下锅的商品。为什么现在反而感觉更忙了?10年前,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月度和年度业绩考核,也不必因为担心下岗而奔波于各式各样的培训。但由此得出“我们没有10年前幸福”的结论却太过简单。10年前,我们中的大多数从走出校园的一刻起,就守在一个岗位上直到白头;10年后,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心累”是为更多的个人自由选择而付出的代价。
幸福是健康。成功人士坐拥万贯家财而英年早逝的消息,引发了“金钱并非万能”的唏嘘,而不断增长的、等着你自掏腰包的医药费却让“没啥别没钱”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对于幸福而言,一个可以依靠的社会保障体系比个人的财富积累更加牢固。
在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怎么分蛋糕”和“怎么把蛋糕做大”同样重要。痛苦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没有蛋糕”,而是因为“别人的蛋糕比我大”。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不断长大的蛋糕中多分一杯羹,对幸福的感受也就会超越蛋糕本身。
由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构建和谐社会”的转变中,政府的介入理应更多地投向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对贫富差距的调节,以及对宜人环境的创建。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足常乐”,其实,对社会整体而言,幸福的提升总是在对痛苦的螺旋式超越中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