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农村群众特困生活救助证”和600元家庭特困补助时,甘肃省榆中县高家崖村残疾农民高济崖满怀感慨。他和全县5800多名特困群众一样,意识到“农民如今也能像城市人一样有了最低生活保障”。
10月25日上午,高济崖对前来检查特困补助发送情况的榆中县民政局副局长漆宝良说:“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人啊!”
漆宝良也是百感交集: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作出很大贡献、付出很多代价的“这些人”,其实有过一段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的历史。如今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特困补助发放的标准和对象,在榆中县历史上是第一次,此举在该县所在的兰州市也是首次。漆宝良说,市财政和榆中县财政各拿出35万元,开展这项工作。“财政拨款从今年开始固定下来,以后经济发展了,补助金额的比例还会有大的调整和提高。”
榆中县今年还进行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金崖镇是试点地区。镇长蒋睿智说,根据改革方案,农村赤脚医生经过招聘纳入镇卫生院管理体系,分配到每个村的卫生所,药品管理和药品定价由镇里统一规范。“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看病找不到人的问题。”
为了支持这场改革,金崖镇从有限的财政中挤出了一部分钱。“我们是吃饭财政,2004年财政收入仅600多万元,办公经费不到两万元。但为了农民的利益,我们愿意调整财政支出比例。”蒋睿智说。
2003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平罗县等5个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近90万农民参加,共筹集基金3082万余元,42万农民直接受益。最近,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试点县由5个增加到11个,覆盖对象由90万人增加到240万人,自治区财政与试点县财政参合农民的补助在目前人均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到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基本覆盖全区农村。“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政府的开支和投入还应该进一步调高比例。”著名农业问题专家温铁军说,最近有关部门将在这个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与就业问题、资源约束问题、环境压力问题、创新能力问题一道,成为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五大突出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的话,道出了地方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比例、增加社保资金的大背景。
根据林家彬的研究,自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改革效应释放完之后,城乡差距就停止缩小而转向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1.7倍扩大到2003年的3.2倍。若将农民的实物收入、生产性投入和市民的隐性福利收入等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惊人的6倍。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山区,还有许多人没有摆脱贫困。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均GDP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距在12倍以上。
最近,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谈“十一五”规划时,也强调了缩小国民差距的紧迫性。“我国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口享有的公共服务有较大差别;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主要在于公共服务分配不公,导致了人们参与发展的起点不公、就业机会不公。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正因为如此,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社会公平”、“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这意味着中央财政将在国家分配中注意平衡,让更多人共同享有发展机会,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评论说。
而远在湖南省双峰县的县委书记李大剑,也强烈意识到中央“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要求与县里工作的密切联系。“我们将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困难群体的投入,尽快解决农民的就医、就学和行路难问题,这些是拉近城乡居民差距最迫切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