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忍受村民火烧毒蜂巢
毒蜂的猖狂,激起了村民们的愤怒。没有指挥者、没有先进武器,没有现成的经验,在安康农村,人蜂战争,硝烟四起。
2002年8月底的一个傍晚,姚河村。
当人们发现的第一个“葫芦包”挂在村头一棵大树杈上,并蜇伤一名村民时,这个村民的弟弟开始向“葫芦包”宣战,他打响的可能是安康人蜂之战的第一枪。
这个村民在炎热的八月穿上棉衣棉裤、棉帽棉鞋,戴大号眼镜,手持一点即燃的稻草棒,爬上树。5米、4米、3米,一只趴在“葫芦包”上“放哨”的毒蜂感到了威胁,脚一蹬,飞了过来。村民没理睬,继续靠近,约2米时,迅速点燃稻草,对准“葫芦包”蜂巢就烧。包内毒蜂开始逃离,出门就被烧焦翅膀。包内的毒蜂并不多,没多久,战斗宣布结束,村民窃喜。
然而,当这位村民在返途中,一只毒蜂朝他脖子蜇了一下飞了。与此同时,他感到了下身疼痛难忍,跑回家脱了裤子发现,裤衩里躺着一只巨大的毒蜂,天哪!被毒蜂蜇了。不多久,那个地方就肿得老大,导致不能小便。“还好,蜇一箭一般不会有大事!”讲述这一故事的邹崇云笑了笑说。
与毒蜂斗,需要投入。
村民陈俊平家猪圈一根横梁上不知何时挂了一个蜂窝,猪被蜇得“嗷!嗷!”直叫。被他的妻子发现后,猪被放出,然后一把火,将猪圈连同毒蜂窝化为灰烬。
蜜蜂蜇人,村民有招。找个口袋,趁天黑,将其套在其中,然后带回家,放在蒸笼上一蒸,蜂死了,还可留下蜂蜜享用。但对付杀人黄蜂此招不灵。黄蜂所筑的“葫芦包”普遍挂在距离地面数十米的树杈上,够不着不说,它们还有24小时放哨的“警卫”。
看电视上消防队员穿防化服全副武装灭毒蜂,村民们向消防队求援。“摘除葫芦包占用了我们大量的警力,有的时候,人都拉不开栓!”安康市公安局消防支队一位负责人说。据悉,今年6至10月,仅汉滨区公安消防中队就出动19次,摘除毒蜂窝30多个。
8月31日,在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材梁中学。教学楼二楼阳台顶上有个毒蜂窝,该毒蜂窝大如篮球,四处乱飞,占领了学校。就要开学了,校长急向消防队报警。汉滨区公安消防中队排长吴辉率队前往,战士穿上防化服登上梯子,靠近蜂窝。吴辉在给战士递上收蜂窝的口袋时,手背上就被射了一箭,消防队第一次领教了毒蜂的厉害。
去年10月,4名警察与毒蜂之间展开了一次长达5个多小时的战斗。汉滨区一棵大树杈上挂着个“葫芦包”毒蜂窝,一个孩子已遭袭击不幸死去。村民很是气愤,但面对挂在近30米高处的蜂窝却毫无办法。接警后,见习排长段科峰带队前往摘除。先后采用火攻、水攻、砍断树枝方法均告无效。不得已砍掉整棵大树,当蜂窝被钩下来时,大树的主人遭遇毒蜂袭击。与毒蜂战斗中,人被毒蜂蜇伤是常事。
毒蜂袭人不会无缘无故
“葫芦包”为何剧增?据悉,柿子、板栗、红薯、梨子、花粉等含糖较高的东西是毒蜂的主要食品,安康农村正好为它们提供了这一自然粮仓。这是毒蜂增多的一个原因。
一位村民摘柿子时,不料柿子的背后藏着一只毒蜂,村民手背被蜇,该村民顺坡滚进池塘,然而,毒蜂紧随其后盯紧水面,村民一露头,毒蜂就蜂拥而上,蜇其头部。直到把该村民逼到岸边,毒蜂才扬长而去。
安康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主任王兴春说,表面上看,毒蜂侵犯了我们,但实际上是我们先侵犯了毒蜂。侵犯分有意识侵犯和无意识侵犯。村民摘柿子时,毒蜂可能以为要抢它的食物或者你要攻击它,所以它就会先下手蜇人。这种说法,得到了尚在接受救治的9名伤者证实。
7名伤者认为自己可能无意识侵犯了毒蜂,2名伤者承认因为怕受到侵犯,主动攻击了毒蜂。调查发现,毒蜂对红色反应较大,伤者中,有两人认为自己穿的红色上装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11岁的连松林朝一棵住有“葫芦包”的树干上踢了几脚,而招来成群毒蜂袭击,他和他的妹妹、奶奶均受伤,他妹妹因为被毒蜂蜇伤上百处而死亡。
许多村民把毒蜂增多的重要原因归结到对生态的破坏,“尽管我们似乎还找不到确切的证据,但原因应该是这个!”
村民们认为,以前搞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村子周边的树木少了,毒蜂失去了家园;现在退耕还林,树木多了,毒蜂又回到村子周围,因为没有大树,毒蜂只有回到村子,在一些大树上安家。村子里有吃不完的食品,于是繁育也就较快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毒蜂频频蜇人,是大自然对破坏环境行为的一种惩罚。
毒蜂为什么会这样毒呢?毒蜂蜇人后,死亡几率较以前大增。据有关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广泛使用农药,毒蜂综合毒素,较以前变得更加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