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中国今后十五年处于收取“人口红利”黄金时期

www.zjol.com.cn  2005年11月14日 15:26:0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已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排名世界第七;然而,除以“13亿”的人口基数,人均GDP却排在世界几十位。

  ——成功地承接发达国家传统工业转移,中国已被誉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然而,“世界工厂的工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比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凭借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出口增长和巨额顺差,中国外汇储备已接近世界第一;然而,劳动力低成本的付出却被低价享受的国家指责为“倾销”。

  ——投资与出口“两匹马”强力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快速奔跑;然而,消费乏力的“短腿”却导致中国经济的投资制约和出口依赖。

  中国的人口国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压力仍然远远大于动力。

  13亿中国人,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消费的主体;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将从以“廉价劳动力优势”换取积累的模式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轨道,促进13亿人口劳动素质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使全体人民共享项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揭示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真谛。

  推动收获“人口红利”

  人口学家预测表明,中国今后十五年处于收取“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红利”的收获需要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

  截至2005年1月6日,中国总人口达13亿。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5岁-64岁劳动力人口为8.8亿,占总人口的70.15%。到2003年提高到70.4%,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中,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都在70%左右,到2020年达到峰值。这是世界上劳动人口的最高比例。

  从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劳动力人群从土地中走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发达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其中第二产业占56.7%,建筑行业占80%。因此,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将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程度。而劳动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合理程度。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新中国是从“低价工业化”道路走到今天的。劳动力成本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阻碍劳动力自身的发展。2003年中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预计,目前中国至少有1.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其中1/3—1/4为15—25岁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但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培训。低成本劳动力的创造力也相对较低。制造业1小时劳动力的价格,美国是30美元左右,中国大约是2美元,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也比中国高10-20倍。提高劳动力成本,中国才能兑现“人口红利”。

 [1] [2] 下一页
来源: 新华网/经济参考报 作者: 王海征 黄庭满 编辑: 沈华军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11月1日-10日 各地巡览   2005-11-02
·最新调查表明:逾六成中国城市人口工作不快乐   2005-10-20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尽快确定我国人口总规模   2005-10-16
·六大挑战严重制约中国发展 人口能源等问题居首   2005-09-06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拉大 艾滋孤儿数量增多   2005-08-16
返回国内新闻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