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再次向南极挺进。昨天上午,第22次中国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开始了为期130天的南极考察之旅。此次考察将为我国建第三座考察站选址,并在新站与现有考察站之间建立一个物资补给的中转站。另外,此次考察还将勘测南极格罗夫山脉地区,那里尚未命名的40座岛峰将首次写上中国名字。
为新站选址建中转站
2004年,我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成功登陆DOME-A(冰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陆南极大陆冰盖最厚地区的国家。“我们现有的中山站和长城站都靠海,而随着科考不断深入,我们希望在南极内陆建一个考察站。”在昨天的欢送仪式上,曾经6次赴南极考察、中国极地研 究中心名誉所长董兆乾向记者透露。
“从某种意义上说,DOME-A是一个制高点,并且,它离中山站仅仅约1500公里左右。按照目前设想,很可能在该冰穹点附近设置一个新的考察站。”董兆乾表示,相对沿海地区,在南极内陆建设考察站难度相当大,首先就要解决燃料日常物资供给的问题。“比如说,今年七八月份,南极DOME-A地区的最低温度在零下80摄氏度左右。在冰面上,极地考察车的前行速度非常慢,每天只能前行几十公里。”因此,记者获悉第22次考察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先为新站选址,并在离中山站约七八百公里的地方建立一个中转站,存储100桶燃油和供给物资。“将来,那儿就是中山站与新站之间最重要的中继物资补给地点。”
由于DOME-A是南极大陆冰盖覆盖最厚的地方,据悉在新考察站建立后,中国科考队员将派10名以下的越夏队员驻守。如果一切顺利,将考虑再派科考队员常年驻守,并逐步设置装备为钻探冰芯做准备。为交通运输方便,据悉有关方面已提出申请,希望购买一架极地固定翼直升飞机。
勘测格罗夫山命中国名
按照行程,“雪龙号”将在30天后抵达中山站。其中将有20多名队员驻扎在那里16个月过冬。而另外一批队员,将赶赴离中山站500公里的格罗夫山地区,在冰川、地质、陨石、土壤和测绘等方面,进行2个月左右的第4次科学考察。
据中国南极科考队副领队兼首席科学家杨惠根告透露,此次对格罗夫山的考察将比前3次更全面,科学家将开展的综合考察。而此行的最大亮点,就是格罗夫山的40余座岛峰即将首次写上中国的名字。“这是南极除长城站、中山站之外,首次以中文名字命名的地方,将有政治和外交上的意义。”
9月初,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委托新浪网,推出了“南极格罗夫山中华命名”系列活动。根据记者初步统计,经过两个多月的网上投票,“龙”与“黄河”名字最受欢迎,分别得到了76.19%与73.81%支持率。
然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夏立民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命名还没有最终确定。此次以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为主的科考队员,首先要完成1:50万比例南极格罗夫山区域地质图的编制。40座尚未命名的山峰,将暂时采取编号的方式。
据悉,等到他们明年3月底回来后,根据国家海洋局和民间征集的意见,报送国际南极事务委员会后,官方统一发布这些中国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