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明年春天就可以流入中国
●8月22日,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公司);
●11月14日,中哈石油管道实现跨国对接;
●11月30日,第二届中俄哈石油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俄哈将组织高层石油业代表参加;
●明年7月1日开始,俄计划铺设从东西伯利亚通往太平洋的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将于2008年11月8日交付使用,离中国边境仅60公里。
|
11月14日,中油管道局的施工人员对中哈管道最后一道焊口实施对接处理。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
11月14日,中哈石油管道在新疆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记者在现场看到焊花飞溅,管道在一次焊接下就成功对接了。这标志着中哈油管第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近1000公里的大口径输油管道主体工程顺利完成,为今年12月的最终竣工奠定了基础。
阿拉山口是新疆的三大风口之一,一年有250天都在刮大风。但天公作美,在中哈油管跨国举行对接仪式的14日当天下午,乌云突然散去,还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阳光。
记者在管道对接现场看到,在一个约15米长、3米多深的坑道内,从哈萨克铺设过来的管道未端,和中国境内通往新疆独山子炼油厂的、长200多公里的管道首端静静地躺在里面。这些黑色管道是813毫米大口径管材,表面做过防腐处理,焊口两边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写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
在中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中方总经理孟繁春和哈方总经理朱马季拉耶夫共同发出焊接令后,一时间焊花飞溅,管道在两名身穿红色工作服工人的精确焊接下,一次就对接成功了。中方代表兴奋地说:“我们是在迎娶一位来自哈萨克的‘管道新娘’。”“阿塔苏—阿拉山口”管道是中哈管道的第一期工程,全长约1000公里,总造价约7亿美元,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首站位于哈萨克中部阿塔苏,末站在新疆口岸城市阿拉山口。
在现场,记者采访了中方总经理孟繁春。当记者问到什么时候能把石油输送到中国时,他笑着解释说,哈萨克石油要经过近1000公里的管道,从首站“走”到末站大概要100多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大约在明年4、5月的时候就可以流入新疆独山子炼油厂了。
孟繁春还对记者表示,油源都不成问题。首先是中石油在哈的阿克纠宾石油公司的年产量就有600万吨,该公司前不久收购的PK石油公司的年产量达700万吨。此外,可以从哈国其他石油公司或俄石油公司购买几百万吨,就可以满足中哈管道一期工程2000万吨的年运输能力了。
而且从前景来看,哈萨克石油年产量近6000万吨,未来可对管道通过加压、或者修建,还可以把年运力提高到5000万吨。(《世界新闻报》驻哈萨克斯坦特约记者郑 海)
从中哈油管看国家战略安全
中哈石油管道实现跨国对接,对接仪式上中哈管道建设者们兴奋不已的场景多日在脑海中浮现。我受此感染思绪难平,不由想到一个问题:这一进展意味着什么?将给我们的国家利益特别是战略安全带来什么?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如果没有充足可靠的能源供给,中国的振兴将无从谈起。尽管中国自身也是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尽管中国正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尽管中国的可替代能源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仍缺口甚大。要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引进国外油气已成为中国的长期战略选择。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炒作“中国能源威胁论”。而事实上,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耗仅为全球人均消耗的31%,尚不足美国人均消耗的1/18。“中国能源威胁论”纯属无稽之谈,中国人大可不必为此而在开拓国际能源来源问题上自感理亏,中国人有权从国际市场获取应得的能源份额。
但问题在于,美国已经控制全球80%的石油资源,其能源霸权主义已成为中国获取国际石油的一个重大障碍,要突破这一障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需求国时常恶性竞争、国际游资更是肆意炒买炒卖、而产油国则待价而沽,力求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利益。要开发、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相当艰难,而直接以管道输送更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正是由于上述难题的存在,中哈石油管道更显得意义非同寻常。
还要看到,中国能源安全的确保,不仅仅是个国外石油占有量和供应量的问题,也不完全是个“能源来源多元化”的问题,能源输送的安全性更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近70%来自中东、海湾地区,但这一地区形势不太安全,而且石油运输需要跨洋越海,途经多个咽喉要道。如遇战乱或遭霸权国家封锁,我国的海外石油供给就有陷入停顿的危险。
而中哈陆上相连,输送便捷,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输送的安全系数。从这个角度看,中哈石油管道更具有特殊的国家安全意义。此外,我更希望俄中石油管道早日开工铺设,造福于两国人民,服务于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世界新闻报》特约评论员王海运作者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