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木卡姆艺人艾山·努来克像往常一样,正和几位老伙伴在村头的胡杨树下弹唱,歌声粗犷、嘹亮。这种他们生来就热爱的歌舞——木卡姆如今已传唱到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5日在巴黎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简称“非物质遗产”),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官员邹启山25日在此间表示:“新疆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被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意义重大,为我们更好地保护这两项遗产增添了信心。”
他说,与世界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遗产是“活”的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更容易受到人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已制订了10年保护计划,加强对木卡姆和长调艺术价值的研究,并建立传承中心,推动国际交流。
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地区。见过乡村木卡姆表演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在村头的胡杨树下,身后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漫漫黄沙,数十个忘记年龄和性别的艺人扯开嗓子尽情放歌——那是一种把全身力量都积聚到喉管的演唱,拨弦琴、手鼓等乐器也都铮铮发出了最高音,空气仿佛都在激烈颤动。
但近些年,随着流行文化日益进入偏远、分散的维吾尔社区,维吾尔族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这种民间艺术越来越不感兴趣。“大部分艺人都已经超过60岁,后继无人是我们最大的危机。”今年45岁的乌斯曼·艾买提说,他的年龄在木卡姆艺人中还十分年轻。同时,几个世纪的变迁使木卡姆曲目不断遗失。
为了抢救这种濒于失传的文化瑰宝,中国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对其加以保护。从1950年起,学者万桐书、刘炽等人开始着手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并在十年后出版《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第一次以乐谱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上世纪80年代后,新疆相继成立了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新疆艺术学院还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
2004年9月,中国文化部将维吾尔木卡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民间团体均对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今年3月起,阿瓦提县的14位德高望重的老木卡姆艺人每月都可以领到450元的“艺术津贴”。卖盖提县的7位木卡姆艺人于3月底应邀参加了法国国际民间艺术节。
新疆文化厅已经按照中国政府要求制订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范》,专家们对处境艰难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级,准备分门别类对其进行保护。
此前,中国的昆曲、古琴也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