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先后前往斯洛伐克和捷克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温家宝访欧行程的第二和第三站,也是两国自1993年独立后,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对这两个中东欧国家进行访问。
温家宝此次对斯洛伐克和捷克这两个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正式“拜访”,在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教授看来,无疑是为双方提供了一次“重新认识”机会的“发现之旅”。
温家宝欧洲之行被称为2005年中欧外交的“收官”行动。在第一站法国,中法两国签署了近20个合作文件,涉及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金额超过110亿美元。
“年度之访”提升合作
温家宝7日抵达布拉迪斯拉发机场发表书面讲话说,中国对中斯双边关系的发展现状感到满意,他相信此访将推动中斯友好合作关系更上一层楼。
斯洛伐克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帕什卡表示重视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冀望温家宝此行能为两国经济合作提供稳固的政治框架。
据悉,温家宝将分别与斯总统、总理、国民议会议长举行会晤。两国将签署系列合作文件。
之后,温家宝前往捷克共和国。该国总理伊日·帕劳贝克称温家宝的访问为“年度之访”。
中国与捷克近年来也是高层互访不断。今年6月,捷克新就任总理帕劳贝克首次亚洲之行就选择了中国。
作为中东欧地区的经济强国,捷克与中国的经贸发展合作开创了新天地。一些中国大型企业正在积极开拓捷克市场。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着捷克企业。据中国海关统计,中捷贸易2004年接近18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9倍。
中东欧地位日益凸显
今年是中欧建交30周年,高层互访达到了最高潮。但在一片火热下也暗藏阴影,最典型的就是接连不断的中欧贸易争端,以及法德致力解决却最终未果的解禁对华军售。
其中,起到了相当多负面影响的就是中东欧的新入盟成员国。庞中英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经济上,例如纺织品冲突,像斯洛伐克这样的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互补性少,竞争和冲突的因素反而多,这和以高新技术见长的西欧很不同。
政治上,冷战后,这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反而比西欧国家更强调政治体制的差异。
此外还有美国因素。出兵伊拉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支持伊战的多是想亲近美国的中东欧国家,美国对华的政策也就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
原捷克斯洛伐克是最早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别独立后,中国政府也是首批予以承认并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当前,在欧盟决策机制的制约下,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关系也会对中欧关系能否飞跃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新发现,务实之旅
“过去这十几年,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外交重点放在了加入欧盟和北约;我们也相对更重视发展大国间关系。政治上的不紧密再加上经济上存在一定竞争性,造成了我们和他们的‘相互忽略’。”庞中英说。
庞中英说:“温总理的访问就是要弥补这个缺憾,避免误解,让大家重新互相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认为这是一次务实的访问。”
庞中英指出:“从宏观上说,中国未来发展与欧盟关系所要做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已入盟以及等待入盟的中东欧国家关系。而从微观上说,捷克和斯洛伐克与中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也是有一定合作空间的。”
温家宝总理的下一站是葡萄牙,之后访问马来西亚,并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第九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