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共同监测水质意向
考察团的收获除了设备之外,巴尔秋克说,“还与中方达成了继续沿江下游的共同监测水质的合作意向。”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专家西蒙对记者说,为了确定污染团对俄罗斯的影响,必须制定中俄共同观测污染团的路线:俄中双方分别在污染团的左、右岸进行同步监测。“只有根据双方的检测和研究数据,我们才可以确信,什么时候污染团汇入阿穆尔河(黑龙江),什么时候到达某个具体的取水口。”而目前,中俄双方已经讨论了有关联合水质监测中,涉及到跨边界交换试验样品和实验数据等事宜。
巴尔秋克说,实际上,中俄双方对黑龙江的联合水质监测合作已经进行了4年。2004年秋天,黑龙江省和哈巴洛夫斯克边区在俄方举行了一次关于环境保护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联合工作会议,会议使双方达成了许多共识,比如,将在2005年年底前,共同研究制定2006年到2009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水环境联合监测合作计划》。“明年,我们将与黑龙江省进一步扩大这方面的合作。”
中方专家抵俄帮助调试设备
12月2日包括巴尔秋克在内的5名考察团成员离开哈尔滨回国,另外两位俄化学和水利专家则奔赴佳木斯。
12月6日,记者在污染团迫近的佳木斯,见到了正在与中方专家共同监测水质的这两位专家。其中之一巴哈罗夫斯克市供排水检测实验室副主任伊申卡对记者说,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继续追踪污染水团,观看中方采取哪些方法测定污染团的各种数据”。
当记者问及中方检测设备的使用情况时,伊申卡说,“我们遇到了一些障碍,中方的翻译人员不太理解中方专家的专业术语,而我们又不懂中文,不过,通过仪器上的英文和化学符号,我们大致也能看懂。”伊申卡指出,运抵哈巴洛夫斯克的仪器已经由相关中方调试人员与俄方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俄罗斯考察团也向中国提出了针对这次污染事件的建议。“在这次事件上的处理,我们没有先前可以借鉴的经验。”巴尔秋克对记者说,通过这次事件,应该进一步完善双方对应紧急突发事件的合作,在“政府间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政府间应该研究在紧急情况下的相互通报制度。
巴尔秋克指出,这次考察对中俄两国都是非常有益的。对于俄罗斯,首先了解到了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总结的经验。再次,中方表现出了友善的心意、积极帮助的态度,而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也是有益的,因为这将帮助中国建立更好的公共联系的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