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土地管理中最响亮的用词毫无疑问是“节约集约用地”。
国土资源部官方网站今天刊载综述文章指出,这一年,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得以贯彻落实。
国土资源部在土地管理方面继续高举两面旗帜:一面是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一面是节约集约用地。在两年多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在严把土地闸门的同时,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6月,国土资源部在无锡召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市长研讨班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
——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主编的《谁给我们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一百例(新编)》隆重推出,向全国重点推荐一百个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
——10月,中央各大新闻媒体连续多天播发了唐山等地的节约用地经验,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节约集约用地,正在土地管理的大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魅力。
新的办法在各地展示风采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节约集约用地活动已开展10多年,其间分别于1997年、1998年和2005年出版的三本《谁给我们土地》,可以作为其发展历程的三个标志。在第三本书《谁给我们土地》中,人们不难发现,各地在新的形势下创造了许多新的节约集约用地办法,大大拓展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
在两年多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中,各地按照有关规定,大幅度缩减了开发区的数量和面积。这促使开发区从恶性膨胀和竞争中摆脱出来,在节约集约用地中寻找新的出路。标准厂房的建设,入区“门槛”的提高,“飞地工业”的诞生,低效企业退出机制的探索,都是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创造性实践。
福州实施“飞地工业”以来,开发区、工业区数量减少了30%,工业用地节省了25%,而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苏州开发区对投资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推荐进标准厂房,现有40多家企业租用厂房生产经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则要求入区企业每亩投资在67万美元以上,产值在800万元以上,税收在40万元以上。上海闵行开发区不惜倒贴资金,动迁了5家低效企业。这些做法使开发区越做越强。
有专家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41%提高到75%。城市化应当是一场节地运动。舒兰市给城市画上“红线”,控制城市规模外延,设市13年来城区面积没有扩大,新增建设项目23个,没占一分耕地。唐山市实施“平改楼”、“企改地改一起改”、“房改地改一起改”,10年城市建设用地的97%来自存量土地。这些地方不搞外延扩张,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盘活存量,改造了旧城、“城中村”,清理了闲置土地。在这些地方,旧城新貌,一派生机。有人称这是城市“不扩张主义”的胜利。
中国工业企业的用地潜力巨大,现有独立工矿用地达5400万亩。许多地方的创新经验表明,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完全可以满足中国工业化的用地需求。
诸暨市推行“零增地技改”,企业技改投资30多亿元,用地反而省下2500多亩。威海市利用“闲地招商”,把一个个“包袱”变成了财富。无锡市统一规划建设四五层的标准厂房,建筑容积率比原来提高了两三倍。
更可喜的是,许多地方以更宽广的视角来解决工业用地布局问题。不少地方告别“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作坊式生产,实行产业、企业集聚;搬迁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在荒地、山坡地、戈壁滩上建企业;有的促使企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梯度转移。业内人士指出,在新的时期,各地已不满足于提高一厂一地的集约用地水平,而是在提高各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同时,拉开了工业生产的梯度转移和结构升级的序幕。
中国农村居民住宅用地面积是城镇居民的好几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可以腾出大量土地。但是具体到怎样设计政策,引导农民在“进城出村”中腾出土地,这需要各地在城乡互动的层面上创造新办法。临沂市旧城旧村一起改,两年的时间改造项目14个,腾出建设用地2万多亩。遵义市用规划引导村庄改造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全市可以挤出1/4~1/3的农居用地。阳城县望川村建起17栋楼房,村庄占地由原来的370亩变成了250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