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2005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一年,10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建议”。与“十五”及以前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的制定理念和经济改革思路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已经转变为“共同富裕论”,缩小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趋势,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主题。回顾2005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经济领域实现了多种突破。
自主创新提到“战略”高度
10月12日,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世界的目光又再次聚焦到中国,我国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载人航天领域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些重要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卓越创新能力。
而这距离6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庆典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仅仅四个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事实上,就在神舟六号发射的前一天,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首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议》要求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从“计划”到“规划”
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研究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细心的人们会注意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首次变成了“规划”,这意味着从微观经济向宏观经济的彻底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彻底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个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重大决策机制正在发生重要变革,从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乃至广泛的民主决策转变,从封闭型决策向开放型决策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促进。
这个变化表明了“十一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既是对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在未来发展中的具体落实,同时也体现了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
汇改出其不意
这多少有些意想不到。
2005年7月21日晚7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一条让全世界震动的消息: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的那样:“这是一种自主决定,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改革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和其他国家沟通商量之后得出的结果。”的确,人民银行的声明是历史性的,它很可能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在之前,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中国实行的是盯住由十几种主要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1994年之后,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中国政府应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临时性措施。
可以说,中国的汇率制度在2005年有了令人振奋的“突破”。这“突破”的背后是一位被人称之为有“学者”风范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对于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他曾这样说过,汇率制度的改革,虽然对于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它调整的策略恰恰是督促国内的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加快升级换代,最后自然会惠及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