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钟声响起,我们送走了硕果累累的“十五”,迎来“十一五”开局之年的第一缕阳光。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十五”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动荡起伏的国际环境,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和建设任务,我们正确判断形势,积极有效应对,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活力快速发展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的党带领13亿人民阔步向前。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新的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特别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关键领域的改革有所突破,“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顺利实现。200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表明: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一个志在伟大复兴的民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的大国理当对世界有新贡献。从2006年开始,我们迈入了不同寻常的“十一五”时期。“十一五”时期,我们将实施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实施中央作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部署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五年我们能否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上取得显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承前启后地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着到2020年我们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到本世纪中叶能否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十一五”的壮丽画卷将由此铺展,下一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将由此开启。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将在这一年开始破题,一些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将在这一年有新突破,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将在这一年逐步启动,一些历史性任务将在这一年深入推进。这将是一个深化改革之年、科学发展之年、促进和谐之年,也将是一个希望之年、奋斗之年、前进之年,是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的开局之年。
做好“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紧密联系实际,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今年必须迈出实质性步伐。这就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全党全国要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抓好这些主要任务,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坚强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要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历史召唤我们,时代激励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胜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