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生就业日益紧迫的形势下,除了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挤招聘会外,“80后”人又找到了一座新的“独木桥”:考公务员。
今年举行的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央国家机关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全国总报考人数接近100万,参加考试的实际人数达36.5万,比2004年翻了近一倍,其中绝大多数是80年代生的应届毕业生。
据统计,一些热门公务员岗位的录取比例超过1000比1!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竞争程度已远超高考和考研,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第一考”,唯有古代的科举考试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记者博客 结构失调惹的祸
《坚决不娶80女》、《坚决不嫁80男》是本年度网上关于“80后”讨论最热的帖子。在不少长辈看来,“80后”人戒不了娇骄二气,没责任心,贪图享受,以自我为中心。总结起来,不是大少爷脾气,就是大小姐脾气。
2005年里,“80后”毕业生剧增,就业压力增大;报考公务员火得发紫,千里挑一;“海归”变“海待”;“白骨精”、“80女”开始愁嫁……这一切都是结构性失调惹的祸。
千军万马的毕业生和“海归”们始终把目标定在大城市,把方向定在金融、政府机关等少数热门领域,难免“挤破头”,而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的职位却大量空缺。公务员热也多少折射出“80后”人的畸形观念。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辈大部分都吃过苦,都希望下一代能坐坐办公室拿高薪。“80后”人的吃苦、冒险意识渐渐淡漠。
当7个女生在中山公园排着队和1个男生闪电交谈时,当“相亲”由三姑六婆静心操办变成工业流水线操作时,真是心寒。今天,“80女”在各种相亲会上奔忙,“80男”正躲起来慢慢赚足买房的首付和按揭。若干年后,“80男”有了实力,他们同样会感慨爱情的溜走,相亲就成了一场无休止的博弈。
在中国父母眼里,孩子能考上公务员委实是种幸运。“公务员没有失业压力,收入也高。工作嘛,稳定最重要。”许多父母都这样劝儿女去“考公”。
考前一天:未考先灰心
2005年12月17日清晨七点,上海外国语大学女生小李沉着脸,早早地走出家门。她母亲还在门口作最后一番“鼓励”:“好好考,考上公务员,其它工作都不要考虑了。”
事实上,小李很不愿在那么冷的天,从虹梅南路赶到闸北区去参加这个“本就无所谓”的2006上海市公务员考试。
前一天晚上,小李在报上读了两则令她极为不爽的新闻。一则说,2006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4万,创历史新高。今年上海公务员计划招聘2300余名,相对去年15比1的报考和录取比,今年的录取比例将更低。另一则说,上海某知名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报名参加江苏省正在进行的省管干部公开选拔……
“小李心想,连博士后都来凑‘考公’的热闹了,我一个84年生的小本科还是不要去坍台了。”
第一天:没心情吃饭
17日上午,公务员考试的第一门:申论。小李只用了1个小时就写完了答卷,面对“如何完善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这道作文题,她只是语无伦次地乱涂了几笔。
中午,闸北二中附近的一家餐厅里,坐满了“考公”的学生。小李大脑空白,呆呆地嚼着面条。忽然邻桌两个外地口音女生的谈话引起了她的注意,一个女的说:“啊,你从南京过来?我是徐州来的,咱俩都是江苏的。我去年已经来考过了,可惜连笔试都没及格。”另一个回答道:“你算好了,我今年已经是第三次考了,都成公务员考试专业户了。”听了她俩的对话,小李一点胃口也没了,搁下筷子就走人。
当天下午,第二门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对小李来说,简直就像在选拔文科状元和社科院研究生,时事政治、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历史哲学、美术音乐,无所不包。当看到“为什么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这题时,小李差点没晕过去,她心想:“上个月国家公务员考试,那道‘为什么南极没有熊’的题目已经够绝了,上海考试更绝啊!”
第二天:越考心越冷
18日早上8点刚过,小李顶着零下2.4℃的低温再次来到闸北二中,令她惊奇的是,昨天,先到的考生们还躲在教室临时抱佛脚,而今天,30多个先到的考生竟跑到操场上晒太阳去了。一个复旦的考生跟她说:“越考心越冷,还不如在这里晒晒太阳呢。”
上午9点,上海公务员考试在全市1486个考场继续进行,3.7万名考生按照所报专业,被分为政法、综合、经济、财务、信息五个专业考。小李做的是综合管理卷,10:30她就交卷了。
下午回家路上,小李买了一份报纸,又看到一则让她郁闷的新闻:今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有20143人报考综合管理专业,占报考者近七成,综合管理拟录用人数之比为30比1。此外,今年本市公务员招考将强调录用资格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考生倾斜。
对小李这个毫无“基层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考公梦”基本无望了。回到家,小李在报上又看到一条关于公务员考试的新闻:“上海市人事局公务员管理处处长徐锦林表示,少数报考者应走出对公务员认识的误区,公务员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份高薪、清闲的工作,考核不称职的公务员照样会被‘扫地出门’,公务员不仅越来越难考,也越来越难当。”看到这儿,小李把报纸塞给了她母亲……
生于1982的“新新海待”找份满意的工作好难
“我们这些‘海归’已经站在和国内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相同的起跑线上,共同竞争一个个岗位了。我们除了有国际经历和国际化的视角外,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
12月11日,南京西路上的上海商城,上海市宣传系统人才招聘会在此举行。从当天早上8:30起至中午12点,南京西路上个个手拿简历的应届毕业生排起的长队始终没消失过。10点,23岁的Benjamin出现在上海商城门口的队伍里。
Ben个子不高,戴一副眼镜,背着个双肩学生书包,脸上胡子也没剔干净,手里提着个文件夹。粗看起来,Ben同人群里的其它大学生没什么不同,可他简历上的“教育经历”一栏,却清楚地写着“2004.9~2005.9英国拉夫堡大学社科学院媒体传播专业”。原来,Ben也是个“海归”。
爱好:动漫、游戏和车模
1982年出生的Benjamin是个典型的“80后”人,从小学开始收藏各种贴纸、香烟牌。中学里,看到和圣斗士星矢、七龙珠、小飞龙、灌篮高手、天地无用、宇宙骑士等有关的动漫产品,都会让Ben兴奋不已。从最老的8位机,到土星机,到索尼PS2,几乎每一代游戏机他都如痴如醉地玩过。
Ben的英语很不错,本科在上海名校就读。2002年5月考英语专业四级,成绩优秀,12月考大学英语六级又是优秀,2003年9月拿到了高级口译证书,2004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还是优秀。
Ben的本科专业是广告,大四时,他顺理成章地进了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国营广告公司实习,市场调查、报告和文案撰写、客户服务等工作都做过,还和广告公司的正式员工一样过了许多加班加点的日子。
到了2004年毕业那年,同学们都在中外广告公司、公关公司里拼命求职,而Ben却突然说:“我不想工作了,我也不想考研。”许多同学向Ben投去奇怪的目光,好像不就业、不考研的人是异类一般。其实,Ben已经打定留学的主意了。
Ben大学班里的许多同学现在都在广告行业工作,收入很一般,却没日没夜地干活,连周末都要把项目带回家做。Ben说:“正如传说的一样,广告公司就是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
留学:缓期执行的“海待”
于是,2004年3月起,Ben除了去学校上该上的课外,天天家里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直“荡”着,白天打七八个小时的游戏,手上满是搓手柄搓出的老茧;夜里看二三个小时的DVD;凌晨二三点睡,睡到日上三竿自然醒。
Ben开始在网上找英国学校,不断递申请。对文科生来说,其实留学能选的专业面很窄:法律、商科、文学、传播学,Ben只能选传播学。
Ben说可能是因为他本科的学习成绩不错,拿过多次一等奖学金,雅思成绩7.5,他顺利地被拉夫堡大学录取了。
2004年9月28日,农历中秋节,“荡”了快半年的Ben踏上了“取西经”之路。花了12万元人民币的学费和8万多元的生活费,学习了一年,Ben拿到了传播学硕士学位。今年10月18日,Ben回到了上海。
回国前,母亲对他说,你还是再在英国读博士吧。Ben心想,凭他的基础,申请牛津、剑桥等名校读个文学博士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读这些文科专业,不做学问的话,其实一点价值也没有。再说要想在英国留下工作很难,博士读完了还要回国就业。“不想读了,最终还是要面对就业。留学,也许就是海待,缓期一两年执行罢了。”Ben笑着说。
Ben就读的拉夫堡大学坐落于英国名城诺丁汉附近,其传媒专业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国第一。刚开始,英国人的学习方式也让Ben颇不习惯,英国教授们治学很严谨,Ben每个学期要写六篇论文,为了写论文,不少同学一个晚上要消化10几本书的内容。
还有一件事,让Ben领教了英国人的认真劲。今年1月,Ben的大学同班同学小李坐着一辆双层长途巴士,准备从伦敦去伯恩茅斯亲戚家过寒假。去的时候,路两旁的树枝都被修剪掉了,小李坐在巴士的上层,没受什么影响。到了2月份开春,小李又坐着返程的巴士回伦敦时,路两旁的树枝长长了,驾驶员开车不小心,树枝插进了上层的玻璃窗,碎玻璃把小李的脸给刮破了。
这时,小李周围的几个陌生人纷纷冲过来,掏出口袋里的餐巾纸帮他擦血,还留下了他们的姓名和电话。他们对小李说:“这是驾驶员的责任,如果你去告这家公交公司,我们都愿意给你出庭作证。”不一会儿,警车和救护车也赶到了,英国医生给小李又是抽血检查,又是打针。小李哭笑不得地说:“我脸上流的血还没抽的血多呢,不过英国人做事的确认真。”
海待:跟“土鳖”一起赛跑
今年10月回国后,Ben在家休息了一个月。11月18日,Ben在求职路上起跑,连续三个星期里,每天在51job、Zhaopin、ChinaHR国内三大求职网站上泡七八个小时。可是,投出的23份简历里,只有一家给了回音,而且面试之后,也告吹了。
前面提到的上海市宣传系统人才招聘会是Ben回国后逛的第二场招聘会。可他只轻描淡写地转了一圈,就闪人了,一份简历都没投。上个月,也在上海商城,驻商城的所有外资企业和各国驻沪机构联合起来办了一场内部招聘会。Ben挤了一身臭汗,投了近十份简历,结果没得到一个回音。
Ben对招聘会有点心灰意冷了。“我们这些‘海归’已经站在和国内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相同的起跑线上,共同竞争一个个岗位了。我们除了有国际经历和国际化的视角外,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Ben如是说。这几天,Ben又松懈下来,并开始反思:前几年还炙手可热的“海归”怎么那么快就冷了呢?记者对话
记:你觉得在英国的收获大吗?
Ben:其实这一年里,满打满算学习时间只有半年,但收获还挺大的。在上海,我从小靠父母照顾,在英国我学会了生活上的自理和独立。我还切身感受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拓宽了视野。不过,真要把所学的东西搬回到中国来,却总会有些格格不入,毕竟东西方的管理模式很不一样。
记:现在你对职业有什么要求?
Ben:很多人都说“海归”对工作的要求提得太高。其实我觉得我要求并不过分,我希望能进个国际大公司,做市场、公关、行政、人事都可以,收入不一定高,月薪3千就够了。
记:找了一段时间的工作,有什么新体会?
Ben:相比国外,感觉中国的网上招聘还很不成熟、不规范。单就对应聘者的反馈来说,在英国,企业对每个求职者的信件都会作反馈,无论是要你还是不要你。但在中国,无论是外企还是国企,10封求职信里最多只有1封有回音的。
记:那你觉得你是“海待”吗?
Ben:算是吧,不过我只是待了两个月的“新新海待”。只要我主观上积极性提高些,工作应该不难找。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只有不断挥动翅膀,蜂鸟才有延续生命的可能;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海待才有找到工作的希望。
关键词“海待”
随着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海龟”不得不与“土鳖”在国内就业市场上同台“火拼”。而“海归”原有的光环彻底洗去……
全国青联发布的中国首次全球“海归”大调查显示,身在海外的留学生中,近九成(87.7%)有回国意愿;57.5%的“海归”回国6个月左右才找到工作;“海归”变“海待”名列榜首的原因是薪酬要求过高和个人能力问题。
就业
1980年代的人口高出生率,如今演变成了每年五六十万的大学生净增长。据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其中上海11.7万。
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本月3日在东华大学举行的上海市西南片五大高校联合招聘会上,300多家单位的3千余个岗位竟吸引了全市5万名应届毕业生。队伍排得如长龙,蜿蜒超过1公里。
相亲会
买菜去菜市场,找工作去人才市场,可2005年里偏偏又冒出来许多“相亲市场”。用找工作的方式来找对象——交友市场、联谊活动、白领交友节、万人相亲会……今年的相亲会从年初开始,一直没有停歇过。而中山公园、人民公园、徐家汇公园也因此多了一道道新景致。
这些地方出没最多的,又是80年代人,不过打头阵的,却是他们的父母。
考研
与不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遥相呼应”的是考研人数。为了躲避本科就业高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考研。据统计,2006年考研人数再创新高,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而且一下就飚升到120万人(上海地区就有10.2万人报考),而2004年的数字是94万,2003年的数字是79.7万。
“白骨精”愁嫁
白骨精,就是“白领、精英、骨干”三合一的简称,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三高”人群,但无论她们怎么优秀,却常常在婚恋问题上没了方向。
据调查,有47.49%的“白骨精”们在爱情上还“荒”着,44.85%的被访者认为她们的社交圈太窄。(作者:许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