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等,城市气象应急响应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普通百姓的水平也得到快速提高。
记者12日从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等现代化设备和数值预报产品等建立短时临近预报平台,构建短时、临近预报业务体系,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水平,提升应急预报服务能力。针对各地气象灾害特点,气象部门还开展了城市高温热浪、城市火险、雷电灾害、沙尘天气、地质灾害、大雾、光化学污染等预警预报业务。
各地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电台、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公交车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发布暴雨、寒潮、冰雹、大风、沙尘、大雾、雪灾、高温热浪、路面结冰等灾害性预警信息。北京市气象局在城区建立了2个气象预警塔,发布预警气象信息。
各地气象部门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减灾工作,征集气象志愿者,鼓励目击者实时向气象部门报告气象灾害,提高对局部地区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的信息,为灾害防御争取更宝贵的时间。
上海市气象局依托市政府有关厅局将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到社区、工地、学校等基层单位。如在高温季节,上海市气象局及时向有关厅局提供高温专题气象预报,并通过市政府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对全市建设工程工地发出防暑降温、防台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通过市民政局向全市各个居委会、社区下发通知,要求重点关注独居、高龄等弱势群体的防暑降温工作。通过市教委,向全市各中小学下发通知,要求做好中小学生的防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