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双方1月9日在北京进行司局长级非正式工作接触,讨论了包括东海问题在内的中日关系有关问题。有学者认为,从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节能等在内的“大能源”的角度看,中日在能源问题上完全可以做到“合作大于竞争”。但《青年参考》刊文指出,中日要将这些理论化为现实至少还得迈过四道坎。
第一道坎:日本在核心问题上缺乏正确态度。
文章说,小泉自2001年执政后,过去5年来每年都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韩的强烈反应,使中日关系降至最低点。小泉后继者如何处理这项问题成为“后小泉时代”备受瞩目的一个重大问题。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奥田硕坦言,两国政治上出现一两个问题还不至于马上导致经济冷淡,但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很有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问题”。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被视为最有可能接任日本首相的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7日表示,他如果成为日本首相,也考虑继续前往靖国神社参拜。文章指出,在这个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上,如果日本最高领导人的立场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一切的合作就将失去其基础。
第二道坎:日本舆情炒作中日对抗。
在当前的中日关系下,理智的舆情非常重要。过去,日本政府和媒体总是将中日关系的症结归于中国媒体的“偏见”,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日关系负面的消息均由日本媒体率先炒作起来。如,在中日双方司局长级非正式工作接触前一天,日本《产经新闻》炒起“中国民改军侦察机侦察东海”的话题。《产经新闻》称:“面对中国电子侦察机频仍的活动,日本除提高侦察能力外,‘有必要和美军合作’加速构建电子战态势。”
文章说,在中日两国相关人员就要坐下来磋商的时候,《产经新闻》的报道显然是在制造紧张气氛,进一步挑起中日对立。在未来,日本若不抛掉这样的舆情,很难让中日双方合作起来。
第三道坎:合作开发资金及利益分配尚不明。
东海被称为“东亚的波斯湾”,是不折不扣的“聚宝盆”。美国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判断,东海最富裕的油田在冲绳海沟和钓鱼岛,也就是中日各自划定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重叠部分。如何处理重叠部分,显然是问题的关键。对于日本提出的“中间线”,中国从来都没有同意,中国的主张是用公平原则来划分两国的海洋分界线,找出利益划分的“最大公约数”。文章说,由于这道最难的题未解,所以前三轮的磋商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日本某通讯社驻华记者在上轮中日磋商结束后表示:“双方只能通过协商,找到利益契合点。指望第四轮会谈中确定中日领海海域划分,那是不现实的。”
第四道坎:美战略利益搅在其中。
美国国务院负责人去年7月15日就中日两国在东海天然气田开发问题上对立日益加深一事表示,“强烈要求两国就划清分界线达成协议”,并提议在缔结最终协议之前,先达成一个“临时决定”,尽可能避免事态恶化。这是日本同中国对抗,开始独立进行地质调查以来美国的首次正式表态。文章说,这一表态看上去十分中立,但若是把它和其它的一些相关细节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美国在中日东海能源之争中的地位和立场十分微妙。
首先,在与东海大陆架有着内在联系的钓鱼岛问题上,美日之间曾经或今后仍将有紧密的合作,本月9日至27日在美国本土举行的首度美日联合“夺岛”演习,其潜在目标便是中国的钓鱼岛;其次,在中国“春晓”油气田的开发中,曾有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集团参与其中;第三,中日东海争端除了包含领土争端和能源争夺两大特点外,还有制海权等问题,这又涉及到军事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对于已经将战略重点由欧洲转向亚太的美国来说,是不可能不加以考虑的。因此,很难说美国愿意乐观其成,让中日就东海问题的实质合作达成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