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日报》报道,城市宜居不但包括良好的经济环境,也包括舒适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最新出炉的《中国城市宜居指数2005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为65.7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内的城市普遍存在低收入群体的宜居满足度较低、城市宜居的细节不足等特点。
调查显示,六成多的居民目前所居住的第一居所的户均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下,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0.1平方米,这一数据与建设部确定的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的城镇人均35平方米还有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城市居民用于度假、休闲的第二休闲房产或者度假房产的比例还不到8%,在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上,各个城市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宜居城市要考虑城市居住人群各个阶层的多样性与平衡,而这种多样性正体现了城市是否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本次调查显示,投资者对于城市宜居性的评价(70.3分)高于普通居民(65.7分)。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收入的居民对于城市宜居性的评价也存在差异,家庭月收入越高的群体,对于城市宜居性的评价越高,收入越低的群体评价越低。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城市的宜居性水平普遍不高,宜居指数最高的城市不到70分,甚至有个别城市宜居指数不及格,与公众的要求还有距离(程维)
近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商务周刊》杂志联合编制的国内首个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的量化指数———《2005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报告》正式对外公布。宜居指数排在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大连、厦门、绵阳、成都、武汉、杭州、上海、南京、青岛和重庆,作为大城市的深圳、北京、广州分别排在了13、15和16位。对于居民来说,宜居城市体现的是居住感受,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宜居城市就和投资联系在了一起,在本次专门对城市投资者开展调研的15个城市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宜居环境的评价和投资环境的评价呈现正相关关系,投资者认为较为宜居的城市,也是投资者认为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城市,比如大连、上海、厦门、青岛、杭州等,而且同样的城市,投资者的宜居性评价比普通居民大约高5到10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的很多城市“宜商”成分远远大于“宜居”成分,真正从居民角度的“宜居”建设还需努力。
2005年12月21日,《商务周刊》和零点公司联合发布的“2005宜居城市排行榜”显示,北京市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3位跌至第15位。遭遇同样下跌窘境的还有天津、广州、郑州、南京等十几个城市。这些城市此前都曾公开表态要建设“宜居城市”,本次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它们的宜居程度都不高。
对生活质量,包括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正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宜居城市”一词,逐渐被人们熟悉。在一个热衷于排行的时代,有人不辞劳苦,在全国范围内给所有城市来个“宜居城市”进行排名,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每年的排行,上榜的城市不断“洗牌”,局外人也许不太介意,曾经入选的那些城市,不要说承受不了被淘汰出局的残酷打击了,即便名次上稍有起伏,也是非常敏感。首都北京,这几天正敏感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