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喇叭声、公交车厢内的电视声、小区停车场里的报警声……这些无所不在的噪音令市民心烦意乱。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协会议上,不少委员都提到了上海的“声环境”问题。上海市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城市声环境与大气、水、光等环境一样,是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重视。
上海“声环境”现状
“噪声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潜在杀伤力却很强。”沈建华委员向记者引用了一组数据:超过50分贝噪声级,就会影响人体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将产生精神不集中、降低工作效率的情况。“如果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根据国家标准,居民区的标准应该在50到40分贝,居民工商混合区在55到45分贝,但事实上,上海基本没有达到。”
上海现在的“声环境”情况怎样?据2005年5月发布的“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的最新公开数据,2004年上海市城市交通噪声方面平均等效声级达到72.3分贝。沈建华表示,上海现在的总体声环境情况不佳,如果这样的情况长期持续,市民的生活质量将可能出现下降。
市民遭受“声骚扰”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张静娴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建议,把上海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改有声为无声。她告诉记者,她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时,经常觉得车厢里很嘈杂,车厢一前一后装了两个移动电视,声音很响,而且播放的不是重复信息就是一些广告。
“这些信息带有强制性,强迫乘客接受,听多了之后令人心烦,影响心情。另外还存在安全隐患,司机有一天8小时的开车时间,每时每刻都在被迫接受垃圾信息,势必会让他们感到疲劳,长期下去,对交通是个隐患。”张静娴说。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顾国柱在他的提案《市区施工噪声应作妥善处理》中说到,无休止的建筑噪音已经严重影响市民休息,他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更加严格有效的措施,保障居民区的安静。
上海试点“消声马路”
“关于噪声污染包括工业固定源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噪声,”上海市环保局污控处副处长魏化军说:“容易控制的是工业固定源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噪声涉及面广,类型多,情况复杂。”
魏化军说:“比如说交通噪声,其中和路面状况好坏有关。”目前,在徐汇区的钦州路等5条马路部分、沪太路的部分、外环线隧道全路段采用了弹性路面。“弹性路面可减低噪音2-3分贝,造价比普通路面高出30%左右。”魏化军说。
据魏化军介绍,对新审批的住宅,环保部门在噪音方面有强制性要求,户外噪音一旦超标,便强制性要求房产开发商安装双层隔音窗,达到环评要求。目前一种新型的通风隔音窗在中春路高架旁和徐浦大桥浦西段的附近居民楼开始试点使用。
针对居民小区的“声环境”,2003年上海市环保局首次推出了“安静居民小区”的测评机制。截至2005年底,共有包括虹桥城市花园等在内的21个小区,达到“安静小区”的标准。而在这项测评活动中,对于限定区域内的分贝标准更有着严格的规定:白天不大于55分贝,夜间不大于45分贝。“这样的限定标准,无论从适宜度及人体对环境的应激性来说,都是相对合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