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保卫春节 我想 [发表评论]
在2006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写的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
针对近年来“洋节日”在国内越来越走俏,本土传统节日相形之下越来越“萧条”和“冷清”的现状,《宣言》从一开头就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到哪里过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宣言》中的问题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其中赞成高有鹏教授观点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
激烈的观点交锋让人们不得不思考:面对洋节日的“节节进攻”,专家发出“保卫春节”的呼吁,到底是针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救活动,还是危言耸听?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进行创新,不断寻找新的载体实现过渡,并最终成功地传承下去?
缘起:《保卫春节宣言》
《保卫春节宣言》共分五个部分,长达5000余字。高有鹏首先列举了“端午祭”被韩国人抢注为非物质遗产和蒙古国成功将马头琴申请为非物质遗产等事例,逐渐引出话题: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许多人叹息找不到过年的地方了——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
随后,《宣言》从“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破毡帽”的传统年俗讲到过年的来历,从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的内涵讲到保卫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文章不断地向人们发问:年是什么?年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我们会过年吗?
在讲到年夜饭时,文章说,“红红的蜡烛,喃喃的祈语,庄严的仪式,温暖着每一颗中国心。吃饺子,喝团圆酒,在平时是家常饭,在此时便是数千年古老文化的延续,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祝福、相互关爱的文化理念的具体实践。”
不仅如此,《宣言》甚至把保卫传统节日上升到了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这些年,洋节太多,它并不仅仅是时尚问题。”高有鹏写道,“我读了桑德斯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世界各地插手文化发展的著作,多次同人谈到西方节日对东方文化精神体系的颠覆和销蚀。我想说,保卫春节就是保卫民族文化安全……节日,尤其是春节,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失掉,不能用洋节淡化之。”
《宣言》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在今天全球化和商业经济等新的文化语境下,以春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日正在遭受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应该“保卫”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决不能让它在洋节日的“围攻”中丧失魅力。
在文章最后,高有鹏号召人们,“保卫春节既需要文化系统的建设,又需要争取社会更广泛阶层的支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多的人们保卫春节,将其纳入申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文化使命!”
交锋:“文化自救”还是“危言耸听”
《保卫春节宣言》的内容在社会上流传后,迅速引起很大反响,并获得了大量的签名支持。“现在过春节,城市里不让燃放鞭炮,住在单元房里有些人不贴春联,吃年夜饭时很多人到超市买速冻水饺。”郑州大学2002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党淅晨说,“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亟需保护。如果连春节都丢了,我们真不知道还能过什么节日。”
支持者还认为,年轻人崇尚过洋节日的风尚并不是健康的,而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冲击。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国内年轻一代对本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冷漠和缺乏责任感。联系到韩国人抢注“端午祭”为文化遗产,一些人甚至把高有鹏的举动视为对民族文化的自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