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市投入3.2亿元用于综合治理船房河、乌龙河两条流入滇池的河流。截至目前,滇池治污已经耗时14年、累计耗资45.5亿元,但治污效果并不理想。滇池管理综合执法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滇池治污正面临体制困境,不从现有体制上突破,滇池治污就不可能取得大的突破。
据了解,滇池管理局是牵头治污之“龙”,然而,它却没有实施综合治理的应有权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滇管局官员告诉记者:“注入滇池的入湖河道共计70多条,但现在被确定纳入滇管局监管的却只有23条近湖河段。我们对入湖河流的执法管理属于末端执法,大量的源头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
即使管辖范围内的违法行为,也由于权限过小,滇管局往往束手无策。一些非法开办的小作坊、小工厂,由于污染滇池,在多部门联合执法关停后,不久又死灰复燃,而滇管局却没有实施关停处罚的权力。
显然,由滇管局“一龙牵头治水,各部门配合协作,全民参与”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有关人士认为,多头管理的体制是滇池治污的难点之一。2004年底,因湖内船舶违法营运的处罚权和入湖河流的行政处罚权等问题,省交通厅、水利厅就分别和滇管局产生重大分歧,后经省里出面调停了事。时至今日,环保、国土、规划、城建、水政、林政、交通、风景名胜区管理等部门因执法权限问题,对滇池管理部门也有微词。“有利益时争,有麻烦时推,各自为阵,谁都管又谁都不管。”过去14年实施的各类滇池治污项目已经耗费45亿多元,但滇池外海的劣Ⅴ类水质却没有变化。“45亿元资金听起来很吓人,其实,对于治理一个面积达310平方公里受到严重污染的湖泊来说,就是杯水车薪。”滇管局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然而,目前的注资渠道显然已经无能为力。体制瓶颈中需要突破的就有融资问题。2004年10月,昆明市成立了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滇池治污搭建一个可供民间资本进入的融资平台。如今,关注滇池的人们普遍担心的是,如果多头治污导致的“各自为阵,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问题”不解决,那么,投入再多的钱,也可能会打了水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