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坐标图
2004年中国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图
2003年中国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图
在全世界109个国家中,中国社会(2003年)的综合现代化水平居于第六十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处于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今天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给出的结论。
“这里所指的‘社会’,是相对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个人而言的。”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我们选择了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三个领域内的84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
国际对比:
6个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多数指标明显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从国际对比角度看,在这84个指标中,我国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电话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和每千人医生数量等6个指标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多数指标和社会现代化整体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例如,2001年人均公共教育费的相对差距,挪威、美国和瑞典是我国的50多倍;2002年人均公共卫生费的差距,高收入国家是我国的81倍;2002年因特网普及率、大学普及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差距,美国等10国是我国的3—12倍。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社会生产力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我国与英、美、德、法、瑞典5国的差距超过了80年。
国内对比:
京津沪达到中等发达社会水平
23个省区市为欠发达社会水平
从国内各地区发展水平看,2003年,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辽宁、广东、吉林、江苏、黑龙江、山西的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在前10位。2000年至2003年,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增长量比较大的地区依次是: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天津、江苏、河北、山东、宁夏、福建和吉林等。
各地社会现代化的水平都在提高,但差距比较明显。2003年,北京、天津、上海已完成以工业经济为主要特点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社会水平,浙江、广东、江苏、辽宁和福建达到初等发达社会水平。其中,北京已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天津、上海已经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过渡期。而与此同时,黑龙江等23个省区市处于欠发达社会水平。
未来走向:
推动社会发展模式从“城市优先型”向“全面发展型”和“生活质量型”转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1980年到2003年,我国综合社会现代化的世界排名从第六十二位上升到第六十位,变化不大。在人均GDP、私人汽车普及率、人均电力消费等指标迅速提高的同时,从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中,我国居民的人均寿命却只提高了两岁。国家统计局科学所研究员赵玉川等认为,这一现象让人深思。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提出,未来50年,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重点在于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转型、提升国民素质。
为提升生活质量,应推动社会发展模式从“城市优先型”向“全面发展型”和“生活质量型”转变;提高人均国民收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提高社会公平性,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为促进社会转型,应在2020年左右完成城市化,使城市化率达到60%,在2050年前实现郊区化,使郊区化率达到50%,建设城乡平衡社会;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城市生活方式向信息化、知识化、国际化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职业机构的知识化。
为提高国民素质,应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卫生体系现代化,增加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国民健康寿命;消除信息鸿沟,建设学习型社会。(记者 杨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