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昨日向新闻界通报说:环保总局将从即日起对127个投资约4500亿元的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有媒体认为,新一轮“环保风暴”由此再度掀起。
国家环保总局刮起的“环保风暴”自去年初小试牛刀后,今年再度登场,令人欣喜。但是,国家环保总局的执著和舆论的普遍期待是一回事,现实的制约和束缚又是另一回事。为了避免“环保风暴”光打雷不下雨,或者轻风扬拂,笔者期待“环保风暴”能有更多的大智慧。
首先要提升政治智慧。虽然,舆论把两次环保行动和李金华的“风暴”相提并论,并赋予其响亮的称谓———“环保风暴”。但是,从社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环保风暴”和“审计风暴”不可比之处甚多。国家环保局“责任大而权能少,口号响而投入少。”在政府架构中,环保部门的职能也被锁定在专业技术指导和管理的层面,工作力度非常有限。其次,企业的环境保护和项目建设在国际上始终是一对普遍性的矛盾,许多工业项目的建设与否,最容易引起争议,在环保上刮“风暴”,要比审计难得多。
所以,国家环保总局在通过“风暴”吸引广泛喝彩的同时,要在争取中央能够赋予环保部门更多权能上下功夫,稳步提高自己的行政地位———比如说执法部门的垂直管理,比如说在环境事务上协调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比如说在立法上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权限和大幅提高处罚力度与罚款额度等等。
其次要提升斗争智慧。如果说提升行政地位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争取的过程,那么,尽快提升斗争智慧,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需要。盘点两次“环保风暴”,其斗争策略也有可资圈点之处。
比如,在利用政策机遇上。去年,能够把多家大型电力企业列入“黑名单”,原因在于国务院此前下发了《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正是这个文件使“环保风暴”直指多家电力企业有了现实的合法性。再比如,在去年的“风暴”中,面对被查处方的压力,依靠坚强的社会舆论,使国家环保局的行动始终居于主动。
可见,国家环保总局在利用政策资源和新闻资源上已经是游刃有余,但是,环保总局却忽视了对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源的利用。当前,追求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社会运动,中国的民间各类环保组织据说已经有2500多家,国家环保总局要摆脱地方政府和国有大企业的掣肘与压力,必须要善于借助这些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源,使“风暴”从专业管理部门的单打独斗,转变为一场有社会多方共同参与、民间组织积极协助的更为广泛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