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外长亚洲之行最重要的一站。”德国媒体这么报道施泰因迈尔昨天结束的北京之行。
不到两天(22日中午抵京,23日下午离京)的时间里,施泰因迈尔完成了此行最重要的任务:默克尔访华的日子据报道被安排在5月22日到23日。
“保持对华政策连续性”
昨天,中国国家主席,这被德国媒体看作“德中关系相当好”的证明。
据新华社报道,胡锦涛表示,赞赏德国新政府“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保持对华政策的连续性”,并强调“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推动中德关系更加全面深入地向前发展”。施泰因迈尔则强调,德国新政府“致力于保持对华政策的连续性”。
首次在北京亮相的施泰因迈尔在中国的知名度还相当低,就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刘立群都表示对他知之不多:“德国新外长对中国公众完全陌生。中国人从来没见过他。据我观察,他更多是个学者型政治家。”
而中德关系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德国媒体称这位新外长此行“本来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两国互为对方在各自所在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两国领导人每年都举行会晤,各位部长之间都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各种代表团频繁穿梭于亚欧两大洲。几乎每个稍具规模的德国城市在中国都有一个姊妹城市。
但德国媒体认为,强调“对华政策的连续性”反映了两国关系微妙的变化,德国的外交重心开始发生转移,正如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张祖谦所说,默克尔去年11月上台后,其对华政策有所调整,不再像其前任施罗德那样被认为“表现得似乎把对华关系置于对美关系之上”。
施罗德极力主张欧盟解除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而当年的总理府主管、现任外长施泰因迈尔则借此次出访之机,明确表示德国将不再为争取解除这一禁令扮演牵头人的角色,而是要与其他欧盟国家取得一致。
中德“谁都离不开谁”
在抵达中国的第一天,施泰因迈尔先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李肇星在欢迎德国同行的时候主动用德语“您好,谢谢”打招呼。
德国之声援引美联社的报道说,默克尔访华的日期已经定在今年5月22日到23日。新华社则援引李肇星的话报道说,“中方欢迎默克尔总理于年内尽早访华”。据报道,双方还初步商定将建立定期的高层战略对话机制。
正如所料,伊朗核计划危机是双方会谈的主要国际话题。施泰因迈尔表示,德国并不排除对伊朗施行制裁措施的可能性。李肇星称,目前还不是考虑这一问题的时间,要在国际原子能机构3月份提交报告之前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
施泰因迈尔在此后的记者会上认为,德中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但他强调,这并不应该妨碍中德之间的战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刘立群也认为,经济利益是双方最为关心的事情,他说:“实际上谁都离不开谁。中国需要德国的高科技,需要德国的投资,德国需要对华加强贸易,加强投资,拉动德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德国必须保持同中国的密切友好的关系。”
李肇星在新闻发布会结束时还开了一个玩笑:他说现在要与他的德国同行解决一个最重大的人权问题,那就是吃晚饭。
赞中国承担更多全球责任
新华社还报道说,施泰因迈尔在会见中国领导人时,高度赞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施泰因迈尔昨天还在出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研讨会时详细阐述了这一点。这个研讨会主题为“德国和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共同责任”。
施泰因迈尔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也开始面临更大责任。他认为中国愿意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尤其在过去几个月,在推动、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等方面有具体体现。
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就此解释道,中国正在沿着一条自己设计的和平发展道路迅速崛起,而中国担负与大国地位相称的责任并遵守国际规则,将是中国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完成崛起,而不与其他国家发生大的摩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