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与背景)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论述当中,处处体现了“创新”的含意。“今年要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温家宝总理一年前作出了这个承诺。
(对照与盘点)2005年岁末,对于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光明来说,可谓“三喜临门”: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电脑调浆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他受邀到北京参加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更令徐光明振奋的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明确提出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和许光明一样备受鼓舞的还有科技界、企业界以及更多对我国科技发展充满信心的人们。11个重点领域、68项优先主题、27项前沿技术、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规划纲要绘就了一幅“路线图”,对我国未来15年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并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005年,“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在自主创新的号角下,科技改革和创新硕果累累。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全国263家转制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高等院校在科研与教育结合上积极探索,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首次实现单分子自旋态控制等一批重要成果;在战略高技术和社会发展领域,龙芯2号、TD-SCDMA系统等具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电动汽车、、新药研制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在此过程中,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发明专利、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这些名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更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华为、大唐、海尔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始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有关部门着手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具体措施,相关政策不久前已经出台。一度困扰我国科技改革和发展的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尖子人才比较匮乏、创新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科技创新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专家指出,我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