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领导决策信息》报道,该刊物首席时政观察员分析,地方“两会”是每年春节前后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往年不同,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除了谋划2006年工作外,代表委员们还要审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春节前,31个省区市中已有24个开完“两会”。节后一上班,河北、江西两省率先拉开了“两会”的帷幕。在各地“两会”上,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不断涌现,充分展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新气象。
从提案议案看2006地方“两会”热点
“两会”为社会公众所关注,是因为它能反映民意、为民谋利。而反映民意和为民谋利的重要途径,就是代表委员们向会议提交议案提案。综合2006年地方“两会”代表委员提交的议案提案,发现热点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呼声最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2005年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也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福建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收到的第一份建议,就是人大代表林正让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的建议。山东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召开的第一天,工作人员共收到422件提案,“看病贵”和“生命安全”问题成为委员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此相关的提案数量近20件。同样,在1月14日天津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的当天,委员上交的300余件提案中,“减轻困难人群的医疗负担”也成为提案问题之首。在山西、重庆、江苏等地“两会”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也都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新农村建设备受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中央强调,2006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江苏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收到多份关于新农村建议的提案,如民盟江苏省委、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以及苗敬柱、李国平等委员都提出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提案。在中原大省河南,政协会议收到的近200件提案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转移”成为委员们关注的一大热点,这已经被该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重庆市“两会”上,几乎每个代表团和政协组,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必谈的热点话题。浙江、山东、山西、福建等省“两会”收到的提案议案,也有许多是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的。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当务之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一号议案是甘益伟等13名代表提交的《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决议》的议案。代表们认为,随着广西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需求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储备越来越少,加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浪费严重。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广西来说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与此类似,河南省买永玲等代表提交的关于尽快制定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的议案,也表达了同样的呼声。另外,在上海、福建、四川等地“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就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交了许多议案提案。
自主创新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1月9日至11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自主创新”也成为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江苏省“两会”上,民革江苏省委、民建江苏省委、省工商联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建议。在浙江省“两会”上,民建浙江省委会提交了10份团体提案,其中多份紧紧围绕“创新”主题。福建、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两会”收到的提案议案也有许多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
倾心绘制“十一五”蓝图。今年“两会”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审议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谋划“十一五”发展蓝图因而也成为“两会”热点之一。各地代表委员十分关心“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在“两会”期间提出了许多关于完善规划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倾力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许多地方在提案议案的提交上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网络新途径,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政协委员大部分都是通过网上在线提交提案的。还有一些地方对提案议案的安排和要求作出新规定。如浙江省今年“两会”不再确定“一号提案(议案)”,而改用多个“重要提案(议案)”取而代之,受到委员们的赞赏。四川省则规定,从今年开始,为地方要项目、争取资金的事项,都只能以建议和意见的形式提出,而不能成为议案。以往,这类议案约占大会收到议案总数的70%以上。这规定有利于促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执政机关、群众团体各司其职,同进也对人大代表履职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发展新指标看2006地方施政重点
每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但今年不同,“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了代表委员们审议的主角。各地也一改惯例,将2006年政府工作安排与“十一五”规划《纲要》放在一起向代表们报告。从各地“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06年工作指标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开局之年各地的施政重点。这当中,最引人瞩目是各地“十一五”规划中出现的发展新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科技进步贡献率、财政支农比例等纷纷被写进各地“十一五”规划,而那些单纯考核GDP增长的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则逐渐被淡化。发展指标的变化反映了发展思路的转变,科学发展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新模式。
资源消耗: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这一目标,在地方规划《纲要》2006年工作安排中首次得到体现。如北京市确定“十一五”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其中2006下降2%。上海市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其中2006年下降4.4%左右。山东省表示“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其中2006年降低4.5%。山西省提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6%,5年降低25%。除能耗外,一些地方还提出了水资源消耗降低的指标,以及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指标。如北京市提出,“十一五”水耗要降低20%,其中2006年降低5%。山西省提出,“十一五”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8.3%,5年降低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0%,5年共降40%左右。
科技发展:为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各地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并确定科技进步贡献率。如北京市表示,要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10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地区出口比重达到38%。上海市确定,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重庆市提出,“十一五”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1.7%,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进入全国前10位。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山西省提出,“十一五”研究与开发经费要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8.5项,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50%。
“三农”投入: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各地在规划《纲要》及2006年重点工作安排中都表示,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新机制。如北京市表示,要加大对农村投资的倾斜力度,在保证市本级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0%,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山东省提出,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今年全省取消农业税,省级财政安排“三农”方面投入45.2亿元,增长25.6%。江苏省财政今年对“三农”的投入也将增加30亿元以上。河南省则表示,今年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到14.5亿元。
教育等社会事业:北京、江苏、浙江、福建、重庆等省市都表示,从今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一些地方还明确提出了财政投入金额。如江苏省表示,今年省财政预算将安排116.6亿元,支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同比增长21.6%,其中增加财政投入20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山西省表示,“十一五”各级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上海市提出,“十一五”期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城镇化:加快城镇化步伐是“十一五”期间许多省区发展的主战略之一,一些地方在规划《纲要》中列出了明确的城镇化发展指标。如福建省提出,“十一五”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2%。河南省表示,要重点建设中原城市群,2010年中原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上海市“十一五”将加快现代化新郊区建设,重点建设松江、嘉定、临港等新城,2010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重庆市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2%,其中2006年城镇化水平要提高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