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共财政普照农村”新机制
2月24日,对66岁的董仁宝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位家住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患有心脏早搏的老农,当天病愈出院,还从镇政府领到806元医疗报销款。“前年,我患鼻窦炎,3000多元手术费也通过合作医疗报销了1000多元。如今,我和老伴每人每月还领取423元养老金。”因土地被征用而在家照顾孙儿的董仁宝告诉记者。
董仁宝只是嘉兴27.4万“土地换保障”受益农民中的一员。作为全国首批进行征地制度改革的城市,嘉兴市自1993年探索以“土地换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以来,已有7万余农民像董仁宝一样,每月能够领取养老金。全市217万农民中,91%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人每年只要缴纳30元就能享受最高达5.8万元的门诊和住院医疗报销额度。
“以前束缚农民的是土地,如今束缚农民的是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嘉兴市委书记黄坤明说,“5年多来,我们花气力最多的就是如何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在保障制度设置上,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在保障措施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不同群体需求,采取多标准、全覆盖的办法。”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16个“先行规划,先行发展”城市之一,嘉兴已全面实施了“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的城乡“六个一体化”战略。
5年多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新机制的探索,使户籍人口340万、陆地面积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嘉兴市得以不断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樊篱。据统计,“十五”期间,嘉兴仅财政支农资金就达38亿多元,带动了上千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去年,该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8000元,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市居民水平,50%的行政村成为省级“小康村”,30%的农民居民享受到城乡统一的公交、供气、污水处理带来的便利。
至去年底,嘉兴市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下降到22.9%,农民收入中82%来自非农收入。董仁宝的3个儿子及媳妇,尽管户籍本上还是农民身份,但已全部在工厂务工,并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所有社会保障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