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确诊首例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例后,不少市民纷纷打电话前来询问有关问题。卫生厅组织了多位专家详尽解释了日常生活中市民该如何应对禽流感。记者也就此采访了广东省动物防疫监督总所专家。
1.感染禽流感有何症状?
答: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后的早期临床表现与其他的呼吸道感染不容易鉴别,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持续1~7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多在两三天内发展为肺炎。
2.出现发热该如何就诊?
答:在流行的高发季节,市民一旦出现发热,特别是出现体温在38.5℃以上的发热咳嗽病人,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就医,不要自己到药房买药服,以免耽误病情。到医院就诊的病人要听从医生安排,不能忽视血常规、X光片。就诊过程中不要隐瞒禽、鸟类接触史。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家居和公共场所要保持通风。
3.何种情况下易感染病毒?
答:目前认为直接接触染疫的禽类或接触受其排泄物污染的物体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至今,大部分人类病例发生在乡村或城市周围,那里的住户大都散养着少量家禽,家禽可随处走动,有时进屋,有时进入儿童玩耍的户外场所。由于染疫的禽类可通过粪便排放大量的病毒,在这种环境下,人接触有病毒的排泄物和/或污染的外环境的机会很大。在屠宰、拔毛、烹饪家禽的过程中极易感染禽流感。
至今,尚没有发现禽流感H5N1病毒能人传人的确切证据。但没有人能预计,今后禽流感病毒H5N1一定会或者一定不会人传人。
4.怎样吃鸡才安全?
答:广州人爱吃的带血白切鸡建议不食用。禽流感不会通过煮熟传播。在有禽流感疫情的地区,禽类与禽类制品只要经适当加工及煮熟后食用也是安全的。食物各部分加热到70℃(鸡肉没有粉红色部分,鸡蛋蛋黄不流动)即可杀死H5N1病毒。进食者也应该注意交叉污染的危险,生熟食品要分开处理。
5.禽类从业人员如何防护?
答:禽鸟类相关从业人员包括养鸡场人员、农贸市场销售、屠宰、洗切人员等与禽鸟类密切接触人员。首先可接种流感疫苗,减少患普通流感的可能性。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接触禽鸟类排泄物,接触禽畜和禽畜粪便后切记用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操作时带口罩;保持禽鸟类相关场所的清洁,确保排水道去水顺畅,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于清理的地毯。
6.城区擅养家禽如何举报?
答:如果在农村养鸡,无论数量多少,都要上报给当地兽医站进行打针、登记等免疫防控工作。而城区禁止私养家禽早已有规定,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处理或者予以没收,并可按禽类每只处以50~100元罚款,畜类每只处以200~500元罚款。不过,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主要来自野外或外界的病毒传入,如果在笼里或在门口空地的小范围,家禽一般无法和其它物种接触,通常不会被感染。
由于城管部门不能进入居民家中搜查,因此,请受影响的市民主动向城管举报。
7.上街买鸡安不安全?
答:市民对吃鸡的确无须过分担心。一是因为全国对疫区患病家禽扑杀和封堵非常及时;二是在广州市政府的全力监督下,全市的鸡只已经全部防疫,目前广州没有禽流感疫情发生。上市的鸡只都是经过了免疫,经过检验合格的。只要市民是到正规市场买鸡而不要去买路边鸡,是完全不用担心被感染的,更加不需要戴口罩上市场。
8.鸡只打针后会否变味?
答:鸡只的禽流感疫苗注射一周至10天后才生效,10~30天内再打一次重复免疫后,有效期可以保持半年以上。由于疫苗主要是花生油作溶剂的,一般在成鸡出栏前已经被鸡肉充分吸收,所以对人体不会有影响,并且能保持鸡只的原味。不过无论家禽有没有打针,食用时还需要充分煮熟。
感染和就医经过
死者劳某某原是某国有老字号调味厂家的部门经理。32岁,住在荔湾。
今年1月17日被单位辞退。失业后的劳某某因为想自己开调味店,分别去惠福新街肉菜市场、东山肉菜市场、德政路农贸市场、龟岗大马路、建设三马路等12处农贸市场搞调研了解交易情况。
2月22日劳某出现发热症状,自行购买了感冒药物后在荔湾区某医院就诊。
2月24日晚病情加重,在市二人民医院挂急诊,使用抗生素;
2月25日再次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看急诊,照胸片、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偏低,医生建议病人入院,劳某拒绝。
2月26日劳某病情恶化到气促无法平卧,入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
2月27日,转入ICU,联合外院专家进行会诊。
2月28日送血清样本前往市疾控中心进行SARS -Igm、IgG抗体和禽流感H5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月1日再次取集血和气管吸取物进行相关抗体检测;
3月2日经省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对劳某器官吸取物标本进行检测,禽流感病毒(A/H5N1)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当日劳某死亡。
3月5日确诊劳某感染高致病性人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