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和建立新机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分配制度。”3月9日,在乌鲁木齐市人事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乃依木·亚森强调。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将于今年7月开始实施,在对公务员现有津贴补贴项目进行整理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津贴补贴性质、设立目的和经费来源等项目进行分类整理,并对不同类
型的项目进行调研、评估,平衡生活性补贴、工作性补贴、改革性补贴和奖励性补贴的结构比例关系,拟定合理化的津贴补贴整理、规范方案,为上级人事部门完善津贴补贴制度、制定地区附加津贴提供参考依据。
乃依木·亚森强调,对公务员工资改革,各单位要正确理解,把握尺度,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要加大调研力度,认真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转发的中央纪委等六部门《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精神,严禁各区(县)、各部门擅自提高工资和津贴标准。各级人事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国家工资政策的严肃性。
大会由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和宜明主持。
□会议解读
3月9日的全市人事工作会议要求,人事工作要围绕2006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好《公务员法》的贯彻落实,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妥善处理好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实现人事人才工作新突破。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乌鲁木齐市人事人才工作的突出主题。各级人事部门要调整人才结构,盘活、用好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加快建立柔性引才引智机制。要建立无国别、无地界、无身份区别的惟才是举的人才“绿色通道”。尤其是对乌鲁木齐市紧缺的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工程技术、法律、金融等优秀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学术带头人、重点项目关键人才的引进,要改革传统的身份、档案、户口、住房和保险福利制度,降低人才流动的风险和成本;不断完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要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着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坚持“资源共享、政策协调、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乌鲁木齐昌吉人才联盟等区域合作机制,明确区域合作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途径,充分发挥好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优势;不断拓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各类人才服务业务,充实人事代理内容,推广人才派遣业务,试行高级人才选聘制度,定期举办以吸引人才为主题的招聘活动,有效缓解我市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状况。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乌鲁木齐市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要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推进和规范岗位设置与管理、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考核奖惩、合同管理等制度。二是建立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争议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职称制度体系,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专业技术资格(水平)制度纳入统一的职称制度体系,理顺结构,明确关系,分类管理,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体系。
继续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政策体系,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体现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工资总额计划分类管理工作,健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完善特殊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规范津贴补贴管理
进一步做好津贴补贴规范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中纪委等六部门《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精神》,严格监督各部门、各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在国家统一工资政策之外新设津贴、补贴、奖金项目,不得提高现有津贴、补贴、奖金标准,不得以现金或其它形式发放新的福利。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在清理津贴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我市津贴补贴管理工作。
乌鲁木齐市人事局局长艾克拜尔·吐尔洪说,今年是《公务员法》实施的第一年,我市的公务员要重新登记,确定职务与级别,与《公务员法》法规有抵触的一律停止执行。
□工作回顾
2004年乌鲁木齐市考录564名公务员2004年通过由自治区组织开展的四级统考录用公务员制度,乌鲁木齐市共考录564名公务员。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公务员11774人,比2000年减少7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11021人,比2000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市公务员队伍体现了精简、高效的原则和学历层次高特点。 “十五”期间解决就业9753人目前,“乌鲁木齐市城市经济圈人才市场一体化合作协议”已达成,成立了乌昌人才市场。“十五”期间,共举办15场大型人才招聘会,提供23253个就业岗位,解决9753人就业,极大地缓解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
九成多事业单位人员确定聘用关系2001年,全市共有1600多个事业单位37000多名职工。2003年底,已有28家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截至目前,全市94.5%的事业单位的人员与单位确定了聘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