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已经与毒品、枪支并列为台湾的三大害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曾繁娟报道彰化县1名钢琴老师,被家人发现上吊自杀身亡。
台南县27岁的林小姐,在度假农场的小木屋内烧炭自杀身亡。
一名男子将8大颗的海洛因球塞进肛门运毒回台湾被抓。
一名男子为吸毒向银行借款不果后持枪抢劫超市。
……
这并非一般的黑色社会新闻。在自杀的背后,当事人都欠下了从十几万到数百万元(新台币,下同;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不等的信用卡或现金卡债务,他们都是台湾数十万“卡奴”大军中的一员。
卡奴逼近70万
目前台湾有900多万人拥有至少一张信用卡或现金卡。信用卡是用来消费的,现金卡是用来提取现金的,但不管是信用卡还是现金卡,如果逾期不还钱,则将收取高额利息,且累计计算。在15%~18%的利滚利下,100万的借款,只要三年半就变成200万。
台湾有些人一时还不起,就“拆东墙补西墙”,办多张卡,用这张还那张。去年岛内双卡数量翻两番,达到4555万张。但这却是一个更深的陷阱。如刚刚退伍的小辉,一个人办了8张现金卡和5张信用卡,虽然月薪有4万多元,但负债近80万元,在债务中难以自拔,成了“卡奴”。
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截至去年8月底的数据显示,全台“卡奴”人数达40万,平均欠款金额为60万元。而半年后的今天,有台湾银行业者预估,这一数字已逼近70万,平均欠债金额高达120万元。
每月自杀40人
沦为卡奴,走上绝路,怪谁呢?岛内一家媒体引用外商金融业者的话说:要最快做烂一个消费金融商品,就到台湾市场推,因为这里有最不够自律的消费者、最懂得牟利的金融业者和最粗糙的规章制度。
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岛内银行发放信用卡和现金卡的程序非常简单,凭一张名片就可以发卡,甚至有银行还主动送卡上门,然后再配合“借债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这类“深入人心”的广告,消费者便很快“上钩”了。调查显示,“卡奴”中有大量最容易受蛊惑的青少年,其中半数青少年的卡债高达12万~15万元。
岛内媒体讽刺道,大量“卡奴”倒催生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讨债公司,尤其是以暴力为后盾的讨债公司。
还债无钱,被“讨”无力,越来越多的“卡奴”走上绝路。“消费新闻”很快变成了“社会新闻”。根据台湾警方统计,每个月至少有40个“卡奴”自杀。一位自杀“卡奴”的母亲质问:“这些借钱的银行究竟有没有在审查?”
“卡奴”自杀,放货的银行自然也心疼。但它们关注的不是关天的人命,而是收不回来的钱。台湾当局的统计甚至开始首次承认卡债冲击经济。今年2月底,台湾“主计处”预估,卡债的冲击将使岛内2006年民间消费减少2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