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量外资一度迁出,深圳曾提出靠什么来支撑特区这面旗帜;今天,深圳培育出属于自己的魂和根——
从急功近利到四个90%
开栏的话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已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也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
本报从今天起,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为重点,陆续推出典型系列报道,展开今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阶段报道,欢迎读者关注并提宝贵意见。
从急功近利到“四个90%”一个科技干部的难忘经历
深圳市科技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周路明像很多深圳人一样,十几年前怀揣着梦想从内地来到深圳。14年过去了,他的脑海里始终清晰地印着这样两幅画面———
1992年,初到深圳的周路明住在离股票交易所不远的一个招待所里。当时,深圳股市起了一场风波,引发一些股民骚动,警察不得不用催泪瓦斯驱散“闹事”者。瓦斯熏得周路明一夜无法入睡。这是一个急功近利、人人都梦想着一夜暴富的城市——这是周路明对深圳最初的印象。
另一幅画面是1999年深圳首次举办“高交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情景。当时,周路明作为科信局的干部在现场工作,他做梦也没想到,竟有40万市民涌入“高交会”场馆,主办者动用了2500名武警维持秩序。参加“高交会”的外国朋友不解地问周路明:“普通市民参加高交会做什么?”当外国朋友得知,大多数市民并不是来做交易的,而是想亲身体验高科技的奇妙时,他们说,这是一个象征,有这样的市民,深圳必定大有希望。面对此景此言,周路明的心里掠过一阵惊喜:深圳是个有希望的城市。
现在,周路明打心眼里为深圳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深圳,最振奋人心的一组数字莫过于“四个90%”———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自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这表明,深圳市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有这样的体系,再假以时日,深圳一定会笑傲世界!”周路明满怀信心地说。
外资迁出引发讨论深圳踏上“华山一条路”
2000年,深圳经历了一场风云突变。这一年,大量外资从深圳迁出,转而投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深圳怎么了?深圳人开始困惑,也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深圳命运的大讨论。很多人为深圳的前途担忧:早期的特区是政策特区,特区发展靠的是一些优惠政策。在早期的优惠政策逐渐失去后,深圳靠什么支撑特区这面旗帜?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深圳一直像一个神话———当时,凭借毗邻香港的有利条件,占据深圳产业主导地位的“三来一补”加工业非常红火,支撑深圳市经济命脉的房地产、贸易和股市热闹非凡,一夜暴富的传奇在深圳比比皆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支撑深圳经济的三大行业出现严重滑坡,深圳市经济一度低迷,“深圳速度”遭到挑战。国家给予深圳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缩小,大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迁出深圳。此外,深圳的经济发展还面临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
只有2020平方公里土地的深圳,可建设用地仅有760平方公里,其中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是高楼林立,如果以每年10平方公里的速度开发,用不了多少年,深圳就无地可用了;深圳市户籍人口165万,政府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000万,人口压力使各种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由于建市初期,环境保护措施滞后于开发建设的力度,深圳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严重且久治难愈,大气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出现灰霾的天数达175天,创下历史新高。
以前靠贸易加工就可以赚个盆满钵满,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越来越薄。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些压力,促使深圳市从1993年起就开始厉行“自主创新”,只不过那时候多少有些迫于无奈,甚至还经历了许多困惑,许多挣扎。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总结说:“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对深圳来说,是逼出来的路,也是华山一条路。”
李鸿忠回忆说,从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就作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策,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迅速实现了100亿元的跨越。1995年,市委、市政府又作出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逐步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由“订单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了1000亿元的跨越,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0.22%,自主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自主创新结硕果政府定位功不可没
200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品产值49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其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达2842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466.9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产值的46%。2005年,深圳专利申请量突破两万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其中发明专利超过8000件,占全部申请的40%,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500件,蝉联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
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深圳市历年来打造的环境和政策密不可分。
深圳市首先对政府行为进行了规范。深圳市市长宗衡介绍说,市委、市政府方向明确,即坚持以市场和企业为主,政府致力于完善创新环境和服务,同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建立完善各种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
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十五”期间,深圳市财政性科技投入82亿元,其中用于资助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占85%,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00多亿元;资助建立了51家企业工程中心、48家企业技术中心,并设立企业专利、标准资助专项经费,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深圳较早制定了技术入股、无形资产评估等管理办法,使企业家能充分利用分配手段,较好地解决企业和技术持有者的利益冲突。成立企业家服务机构,及时解决企业家在组织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降低创新成本。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5年,深圳市在国内首次制定了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及其配套管理办法,遏制了违法侵权的势头,调动了企业持续创新的积极性。这些法规及配套政策,使深圳市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的城市,为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站在新的起点上创新成为“深圳的魂”
2005年,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关于特区定位的一系列讲话,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他说:“特区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和特别能创新的地区”;“特区今日之‘特’与昨日之‘特’有很大的不同。中央已经明确,特区还要继续办下去,但‘特’的具体内容就要我们自己去填写了”;“要把自主创新写在我们的旗帜上”———深圳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今日最热门的话题。
2006年元旦刚过,深圳市委出台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1号文件。这个文件标志着深圳已经把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是深圳的魂,深圳的根”。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很多人还是通过服装、玩具知道了深圳,那么现在,深圳则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可以制造出物美价廉的服装、玩具,也可以创造出国际一流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通讯终端由深圳生产制造,深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通讯终端设备生产基地,名声在外的中兴、华为已跻身3G领域全球第一阵营,中兴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本地无线供应商,华为的交换机、智能网用户数、NGN出货量均是全球第一;HYT的对讲机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并出口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脑爱好者很少有不知道腾讯的QQ、朗科的闪存盘的;而在生物医药领域,赛百诺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迈瑞已经坐稳了国内医疗器械的头把交椅。
记者在深圳企业采访时,常常听到的不是我们的产品在国内怎样,而是我们的产品在国外怎么样。深圳在建立创新城市的过程中,企业家取代科技人员,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