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年,部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在法国尼泊尔公园合影。(二排右二为孙发力)
深山里的上新屋有400多年历史,这栋屋子里“红”“白”两兄弟曾把酒论英雄(小)
陈训会是革命老区浏阳市文家市镇沙溪村的党支部书记。逢年过节的时候,他最重
要的工作就是到村子里的五保户家嘘寒问暖。今年春节期间,陈训会走进了上风组的上新屋。这是一栋具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屋,古老的屋子里演绎了许许多多神秘的故事。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就对这栋屋里的故事充满了好奇。
现在,上新屋住着3家五保户。不过,这3家五保户却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89岁的孙达意和69岁的儿子孙立林,70多岁的孙达计是孙达意的堂弟。
3位老人都基本上失去了工作能力,依靠政府的救助生活。在陈训会看来,他们是村子里最需要关心的人。
“孙达意和孙达计这对堂兄弟之间是有好多故事的哦。”今年3月15日,记者在陈训会的陪同下走进上新屋,刚一进门,他就对记者说。据介绍,孙达意的父亲孙发力和孙达计的父亲孙发送是共爷爷的堂兄弟。当时,以堂屋为界,孙发力一家住在上新屋的右边,孙发送一家住在左边。
“这样的格局在农村并不奇怪,但是,在上新屋就十分有意思了。”陈训会说,孙发力那时是红军里的人,身份在当地未完全暴露,孙发送却是里的人。兄弟二人经常坐在堂屋一起喝酒,喝着喝着,作为兄长的孙发送就会情不自禁地拍拍孙发力的肩膀,劝说到:“老弟,凭你的能力,如果来我们这边做事情,你比我要发达啊!”孙发送其时正做着国民党的乡长,一天到晚吃辣的喝香的,颇有些得意洋洋。
孙发力咪了口酒,拿眼睛斜看着孙发送半天,说:“老兄,你那兔子尾巴长不了几天了哦,还不赶快醒来,小心把你尾巴割了哦。”
不想,孙发送的结局果然被孙发力言中了。刚一解放,孙发送就因罪恶深重被政府镇压了。而此前的1932年,担任红五军三师政治部主任的孙发力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5岁。
直到孙达意收到周恩来亲笔签署的信函,他才知道父亲早已牺牲在井冈山了。
上新屋是一栋低矮的土砖房,我们穿过泥土地面的大厅往左拐,抬眼就可以看见密密细细的雨丝从天井里往下掉。跨过几道门槛后,隐约可看到孙达意和堂弟正在围炉烤火。
陈训会非常熟悉地拉亮了电灯,昏黄的灯光下,孙达意冲记者笑了笑。短暂的闲喧后,孙达意操着一口浓重的浏阳南乡口音,缓慢地、片断式地回忆起了他父亲孙发力的故事。
1914年,孙发力从浏阳里仁高级小学毕业了,入读长沙广益中学(现湖南师范大学附中)。这两所学校可称得上革命者的摇篮。胡耀邦、杨勇等革命先辈毕业于里仁高级小学,1927年这里举行的“秋收起义”会师更是闻名天下。在广益中学,通过同乡好友陈绍休,孙发力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参加了驱逐张敬尧的运动,并加入了新民学会。
1919年10月,长沙青年学生联合华法教育会湖南分会在长沙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对走出山区看世界深切热望的孙发力积极参加这个班的学习。次年5月9日,他和陈绍林、陈绍常等一行共126人,搭乘“高尔提来”号法轮抵达巴黎,随即被分配在蒙达尼公学,半工半读。
“我父亲到法国那年,我还不懂事。等到我们再次见面时,我已经12岁了。”孙达意回忆起1930年正月二十八日上午与父亲相见的场面,苍桑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那日,孙达意正在田里割猪草。邻居的小女孩冲着他喊:你爸爸回来了,快回家去!他头也不抬地冲那小女孩说:“你莫骗我了,我爸死了多年了哦,我妈都替他烧了好几年的纸钱了。”
话虽这样说,但孙达意的脚步却加快了,气喘吁吁跑回了家。堂屋里,孙达意看见一个男人手里正抚着爷爷的灵牌大哭,好一阵子,那人方才缓缓地抬起深情地看着不知所措的孙达意。
孙达意终于怯生生地喊了声父亲。顿时,一家三口抱头痛哭。
孙发力通习英、法、德三国文字,这得益于他在欧洲的学习考察。回国后他接着又前往苏联,对十月革命后苏联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理论进行研究。而此时在国内,毛泽东、朱德正率领红一军团来到他的家乡文家市,在高升岭、九峰寺等地巧妙设伏,全歼白匪戴斗垣旅,敌军上自旅长下至马夫一个也没跑掉,取得了红一军团战争史上第一次全歼敌人一个整旅的辉煌战绩,史称“文家市大捷”。
孙发力闻讯后十分振奋,当即从苏联直接回国,请求到斗争最艰苦的前线去。经党组织批准,孙发力和陈绍常一起回到了湘鄂赣边区,在红五军工作。不久,孙发力回了一次浏阳老家。
“回到家后,我爷爷就很努力地做农活,他捋起袖子在田间扯杂草、积肥,各种农事做得又快又好。”见有记者来采访,手端简易火炉的孙立林笑嘻嘻地走了过来,适时补充孙达意的话。
孙达意称,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赴苏联读书,但途中得了疟疾,只好又返回家中。炮火纷飞的年月,孙发力不久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我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直到1956年4月18日,来了一封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信函,才知道父亲原来担任红五军三师政治部主任,牺牲在井冈山了。”孙达意告诉记者,该信后来交由浏阳民政部门保管。
日前,记者与浏阳市民政部门联系,由于人员易动,这封信已经找不到下落。但多年研究当地党史的唐伯藩先生说,他亲眼看到过那封信。
孙发力车前救人让一位法国姑娘心生倾慕,不久两人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孙发力最后一次离家后,村子里一位叫李友嘉的人告诉孙达意:你在法国有一个亲妹妹。
这怎么可能?孙达意有些愕然了。李友嘉是父亲在村子里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又让他不得不信……
原来,1920年,孙发力与蔡畅、肖三、李维汉、李富春、向警予等20余人就学于巴黎里昂大学。2月7日,他们来到法国南方另一个城市蒙达尼尔。在这里,孙发力一面读书一面在齿轮厂做工。
6月19日这天,孙发力去附近一家商店买东西。当他从店里出来时,一辆刹车失控的小车正向一法国女人冲去。关键时刻,孙发力不顾一切冲上去,一把将妇人推开。妇女得救了,孙发力却被撞倒在地,四肢多处创伤。被救的女人急着要送孙发力去,从皮夹里取出所有的钱,摘下首饰要给他作医药费。孙发力极力婉拒,拾起自己买的物品悄悄离开了。
那妇女是巴黎一轮胎厂的经理。回到家后,她向家人讲述了这个感人的场面,全家人决定想方设法也要找到施手相救的中国人。
数日后,这位法国妇女惊喜地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恩人竟然是在弟弟的厂子里清理机床。随同前来的厂长女儿安妮娜对孙发力产生了倾慕。
此时孙发力已与祖国的妻儿失去了联系。在蒙达尼尔,孙发力与安妮娜的感情急遽升温,不久他们结了婚,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现在,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想看看我在法国的亲妹妹。”3月15日,当孙达意说这话时,眼里涌动着泪花。
1947年,孙达意的母亲去世,时隔7年后,他的爱人也离他而去。他与儿子孙立林相依为命,并将孙立林拉扯成人。现在,他基本上是在思念中度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做梦都想看看。”
“我的身体也不好了,我除了父亲就只有身在法国的姑妈这个长辈了。如果她还活着,姑妈应该是快80岁的人了,我真希望能够看到她老人家。”孙立林说。孙立林的爱人已经病故多年,几年前,他又跌了一跤,留下残疾,至今不能够做重活。
孙达意还告诉记者:据李友嘉说,安妮娜曾经跟随孙发力来到中国,在上海住了下来。但孙发力回国后就立即奔赴前线,为了安妮娜的安全,中共地下党组织将其劝回了法国。
文家市铁炉冲山腰上,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间隙亲手种下了两棵板栗树(小)
孙达意还特别地向记者提到了毛泽东当年在进行农村调查时,其父陪同毛泽东在文家市铁炉冲山腰上亲自种下了两棵板栗树,嘱咐记者一定要去看看。
文家市是位于浏阳、万载、宜春、萍乡四县交界的边陲小镇。大革命时期,这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适宜革命力量集结。1917年冬,年轻的毛泽东从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出发,爬山越岭,顶风雪,冒严寒,步行300多里来到浏阳县文家市作社会调查,住在铁炉冲炉下屋一师同班好友陈绍休家里。白天,毛泽东和陈绍休等跋山涉水察看地形;间或去街坊、学校、田头地角找工、农、商、学等各界人士座谈。晚上,他和陈绍休等走家串户或邀集众人来炉下屋围着火炉,边谈心边交换着对中国时局的看法。在这些人中,就有孙发力。
离开文家市前的一天,毛泽东与孙发力等人来到铁炉冲山腰,种下了两棵板栗树。
3月15日,淋着毛毛小雨,记者来到了铁炉冲的山上,茂林修竹间掩映着几间破旧的土砖屋。看着斜坡处几枝桃花在雨中盛放,记者很想知道,历经90年沧桑的板栗树是否挺立依旧?
“前几年,这些墙壁上还残存着红军刷下的标语”。陈训会说,其实,他自己也是一个老红军的后代。今天文家市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红军的影子随处可见。
远远地就看见山腰上的空旷地上,有两棵粗壮的大树。根据上面的标识,这就是当年毛泽东亲手植下的板栗树。右边一棵参天耸立,左边的一棵远看近似枯木,但细看却有欣喜:几根新枝条正不露声色地长了出来。
“每年都会有一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来到铁炉冲,表达他们对一代伟人的敬仰。”陈训会说。
住在铁炉冲下的人家,义务地担负起这两棵板栗树的看护。从1955年起,当地人几乎每年都要给毛泽东寄去板栗。有关回忆文章说,毛泽东收下板栗后并没有吃,一是交工作人员培育成树苗,二是把这些板栗分送给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