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继续保持10%以上,这让很多人都看不懂。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此前的报告说,由于产能过剩的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速会向下调整。但最新的数据却是,一季度的GDP增速仍然可以达到红火的10.2%。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已经连续三年10%左右的增长。
高增长低通胀的繁荣表象
“一般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总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我国的经验似乎不是这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范剑平说。
“高增长、低通胀”,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但物价并没有上涨。这种本来是最理想的运行状态在中国的经济数据中浮现了。
投资和出口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分析说,今年一季度,被严控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回暖,出现猛增;出口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国际经济局势整体走强还带动出口快速增长。
可另一方面,低通胀又已经接近“通缩”的边缘。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增长0.9%,月环比增长为零。
事实上,学者们对这“冰火两重天”的解释都提到了一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数据确实体现出最理想的繁荣表象,但造就这种繁荣的两种因素却都不理想:一方面,如果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过热;另一方面,低到接近“通缩”的物价又成为经济趋冷的信号。
经济再次过热的信号
在产能过剩的趋冷压力下,中国经济确实又呈现出再次过热的迹象,在货币供应方面,仅3个月时间央行就完成了半年的贷款目标。
上周五,央行公告称,中国一季度新增贷款量达1.26万亿元,几乎占全年贷款目标的一半。国际投资银行高盛的相关报告指出,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偏离央行的调控目标,而贷款增长过快会进一步推高经济增长速度,带来通货膨胀上涨的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和政策研究室曾刚博士分析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持续处于低位,因此某些地方政府可能放松了对投资的控制;同时,在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以及强制结售汇制度的背景下,银行体系的资金相当充沛,经过了前年以来相对紧缩的宏观调控之后,银行正急于为资金寻找出口。
高盛的报告认为,鉴于贷款激增,央行可能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央行曾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抽走数以千亿计的资金。那两次调整正是中国经济陷于“过热”的时候。
防冷未毕又需防热
在去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观察家们最爱说的词汇还是“趋冷”,而高盛的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却早早放出话来,说他们不久就会重新把目光转向“过热”。
事实果然如此,4月初,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从京、沪、穗等地再次活跃起来的房地产市场说起,认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需要继续。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也撰文形容了这个难题。他表示,中国的投资和电力需求已经出现再一次过热的迹象,但是在防热的同时,中国又必须考虑到已经产能过剩“遇冷”的行业,一紧缩,会不会对这些行业雪上加霜。
下一步的调控需要在防冷和防热之间细细斟酌。
2004年的局部过热时期,中国经济曾经演绎过快速降温的过程,当时,50%以上的投资增速让煤、电、油、运一度紧张,决策层随即把住土地和信贷的闸门。而现在,根据宋国青掌握的数据,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的月环比增速已经是1996年以来最快的,而且比2004年还要快。
“下一次偏紧的调控已经是可以预期了,就看调控的程度如何。如果不调,今年GDP增速上12%都不成问题。”宋国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