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在胡润“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位居榜眼,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喝彩,却引发了不少质疑。除了所谓的是否是“真金白银”的疑问以及追问“杨澜夫妇资产到底有多少”,更有甚者,竟无端地扯出所谓“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名女人更难。
杨澜不被大家盯着,才不正常”等与慈善捐赠毫无关联的话题。
诸如此类的“联想”,不仅对杨澜等慈善捐赠者极不公平,也无助于中国良好的慈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毋庸讳言,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有数据表明,国内每年的慈善捐款额度在全国GDP总量所占比例不到万分之二,而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2%左右。我国慈善捐赠的数量和质量还不尽人意,慈善所承载的意义尚未成为社会的共识,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慈善还需要进一步彰显。胡润慈善榜,实际上是“旗帜鲜明地扬善”,即使慈善榜客观上会产生一种“催款单”效应,催促那些在富豪榜上位居前列、在慈善榜上没有出现的富人尽快向善,但慈善榜发布的初衷,应该是张扬新财富精神,打造和谐社会、爱心中国;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舆论,有责任对慈善捐赠善举进行策应和喝彩,而不是鼓动社会对富人进行“道德逼迫”和“伦理勒索”。
遗憾的是,杨澜遭遇的,正是这样的“道德逼迫”和“伦理勒索”。所谓“真金白银”的质疑,集中反映了一些人对慈善捐赠知识的准备不足,比尔·盖茨的310亿美元捐赠,其中就包括现金和权益两种形式,胡润也再三表示这是国际通行的慈善统计惯例,为什么到了杨澜这里,就非要质疑一下是否是“真金白银”?有人在网上甚至振振有词地说:“按照中国传统慈善理念,捐款就是真金白银地拿出来,就如《乔家大院》的乔致庸,在‘闹荒’的时候,在自家门前支上几口大锅,花上大把银子,赈济灾民。你杨澜捐出来的‘权益’,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当然要满腹疑问了。”面对这样的观点,善良的人们只能苦笑。慈善事业在中国尚不成熟,需要借鉴国际先进技术进行操作,海外的慈善基金会设立专门的投资委员会,进行专业投资管理,以期获得更高、更安全的资本回报,这是基金会保值、增值的通行办法。
对杨澜慈善捐赠的无端质疑,恰恰表明,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加强慈善方面的教育,营造慈善环境、降低慈善风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在中国做慈善,还是有相当的风险,这样的风险,不仅仅在于慈善款项监管乏力、让人不放心,而且在于包括某些媒体在内的社会舆论,对财富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对慈善知识准备不足。在一个贫富差距正在拉大、仇富心态亦不乏的时代,一些人常常把中国慈善事业不太发达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富人不愿意乐善好施,而无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是靠屈指可数的富豪来支撑的,以美国为例,慈善机构获得捐款的85%来自普通民众,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在我国,中华慈善总会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现在谈论慈善,我们把眼光仅仅盯住富人,本身就有偏颇,我们不妨拷问自己:慈善事业,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慈善,从来都不止体现于数字的多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