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发现彭加木疑似干尸的地方在罗布泊东南库姆塔格沙漠中一条干涸的河床附近,经测算从彭加木失踪地走到这里有32公里,必须翻越10道相对高差约18米的沙梁,我感觉以彭加木当时的身体状况,应该是很难以到达这个位置的。”
刚刚完成对库姆塔格羽毛状沙漠的考察,20日回到乌鲁木齐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向记者透露了上述情况。
“发现干尸的位置为北纬92度21分16秒,东经40度06分19秒,海拔1018米。很遗憾的是,干尸被移动到了敦煌博物馆,这使我们难以看到当时的原始面貌,不能分析干尸形态与环境的关系等情况。”夏训诚说。
夏训诚说:“从彭加木留下纸条的失踪地出发,根据当时的脚印,他向东行6公里,又折向北2公里,从此脚印消失,如果彭加木走到发现干尸的位置,总行程达到32公里。而且,这段行程中落差从海拔850米至1048米,有十道相对高差18米左右的沙梁,我在《与彭加木同行》一书中回忆当时日间最高气温能达到45度,彭加木当年55岁,以他的体力,翻越这么多的沙梁,走那么远的路,我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在干尸发现的周围也没有发现任何当时他随身携带的物品,诸如两个相机、水壶、手表、罗盘、地质铁榔头等。”
与夏训诚一同对干尸发现地进行考察的,还有干尸的首位发现者——甘肃省敦煌市七星镇南台堡村人刘学仁。据夏训诚介绍,刘学仁在2005年4月就发现了这具干尸,并透露给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库姆塔格沙漠科考队董治宝研究员。2005年10月,刘学仁带领沙漠科考队的人员来到他们掩埋干尸的地方考察。
“董治宝又将此讯息告诉了我,我们就决定今年天气暖和以后一起去库姆塔格沙漠进行沙丘研究时再到实地考察。不曾想董治宝突然失去联系,干尸也被搬运出了沙漠,发现地的原始面貌以及干尸的原始形态已经难以判断。”夏训诚说。
198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领“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罗布泊地区开展科考活动。6月17日,彭加木在帐篷中留下“我向东去找水”的便条后失踪。在持续到次年、总计四次大规模寻找未果后,1981年11月,夏训诚等在彭加木失踪地立碑,碑文为“彭加木同志在此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考察队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