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上午,经过近3年的野化训练后,人类首只野化的人工圈养大熊猫“祥祥”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标志着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迈入野化放归新阶段。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小平主要负责“祥祥”放归前后的行为学研究,他28日就祥祥的放归接受了记者专访。
放归工程的四个阶段
周小平告诉记者,此次大熊猫野外放归工程包括小圈放养、中圈放养、“以放代训”以及综合评估四个阶段。
“祥祥”于2003年7月首次进入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小型放养圈,开始以自主采食、筑巢、自我防卫等为主的野化训练。期间,科研人员仍给“祥祥”人工投食。
2004年9月,“祥祥”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训练后,转入面积24万平方米的中型放养圈。科研人员逐步取消人工饲料投放,对它进行远距离、隐蔽性监测,开展大熊猫放归的前期研究。
经过两个阶段的训练,“祥祥”已野性十足,身体也十分强健。本次实施的野外放归开启了整个工程的第三阶段,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以放代训”阶段。在随后两年内,专家们将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电系统对“祥祥”进行跟踪研究,观察它在野外的生存情况。
“虽然我们强调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但若碰到危及‘祥祥’生命安全的情况,科研人员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措施,毕竟,确保大熊猫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周小平说。
在综合评估阶段,保护中心将汇集专家对熊猫个体及监测变量进行全面评估,并研究确定下一步的方向。“大熊猫放归是一个庞大的科研系统,我们已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来将整个计划进行到底。”周小平说。
选择“祥祥”的三个因素
当初,“祥祥”之所以能够从卧龙的上百只圈养大熊猫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年龄优势、身强体壮以及便于参照。
首先,年龄优势。周小平介绍说,专家确定入选大熊猫的首要条件为年龄在两岁左右的亚成体。而出生于2001年8月的“祥祥”非常符合条件。
其次,身强体壮。据了解,“祥祥”在同时入选的大熊猫中体格最健壮,也是唯一一只在整个圈养阶段从未生过病的大熊猫。相比较同龄的其他伙伴,“祥祥”的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
此外,“祥祥”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福福”,一直生长在人工圈养环境里。由于两者有着相近的基因及类似的先天条件,因此方便研究人员开展对照实验。
“祥祥”将面临的两大困难
周小平说,“祥祥”的野外生活将面临两个最大的困难:与当地野生大熊猫的相处以及寄生虫感染。
此次“祥祥”的放归地点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距大熊猫保护中心10多公里,是传统的大熊猫栖息地。据第三次全国野外大熊猫调查显示,该地区目前共有4只野生大熊猫。
“这些‘原住民’能否接纳‘祥祥’这个‘新移民’,‘祥祥’能否顺利建立起自己的领地,这对即将在野外完全独自生活的‘祥祥’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周小平说。
此外,“祥祥”还要面对寄生虫的问题。大熊猫发病大多数由体内寄生虫引起,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圈养大熊猫所食用竹子都经过消毒,此外还要定期取虫。而对于祥祥,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克服。
周小平说,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祥祥”已学会在寄生虫感染高发季节爬到树上或在相对干燥的环境逗留,以减少和寄生虫的直接接触。
对放归工程满怀期待
关于如何定义放归项目“成功”与否,周小平介绍说,从生物学角度来讲,首先指大熊猫个体能否在野外健康成长;其次指能否顺利融入当地种群,与野生大熊猫产生后代,达到恢复种群,增加物种在野外多样性的目的。
“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大量科研资金、人力投入以及有力的后勤保障,我们对放归工程的前景信心十足。”周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