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模式”、“出版指数”……广东文化体制改革亮点迭现
珠江大潮起,文化夺先声。过去两年多,广东文化领域呈现出建国以来少有的高潮迭起、新事频传。以经济腾飞震动全国的广东,又稳步走上文化体制改革的快车道。广东的政府部门开始专心于“裁判员”的角色: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大“瘦身”,一口气将原来直属的出版社、杂志社和有关企业,全部划转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彻底结束“政企不分、管办合一”的管理模式,迈出了从“管理小单位”到“服务大社会”的关键一步。国有文化集团作为“运动员”则顺势做强做大。南方广电传媒集团全年收入已达46.1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省级广电传媒集团,并结束了境外电视20多年来占据广东收视市场优势的历史。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组后的广东出版集团,携27个成员单位、34亿元总资产,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正朝着编印发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出版产业集团迈进。
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内的新机制和大手笔交替成为亮点。流布全省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网”真正把文化送到了人民家门口;总投资78亿元的多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纷纷开建,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歌剧院、广东科学中心等悄然崛起。
各种国际级和国家级的文化展会、交易平台和产业基地纷纷立足广东,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携巨资进入文化“商海”。2004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5,稳居全国第一位。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广东最具活力、最富新意、最有赚头的大产业!
文化改革屡开先河
上述一切变化,背后都有一个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自2003年6月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省份”之后,广东一步步推进、一天天蓄力,终于爆发出巨大能量,冲到了全国前列。
出版行业“恒生指数”
省新闻出版局旗下原有数十家出版社、杂志社等,总资产高达数十亿元。而在2004年2月1日的一夜之间,他们却变成了“清水衙门”———从那天起,原由省局直接管办的13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的国家股,一并划归广东省出版集团进行战略性重组。
这项触及自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同时还改变了他们在新闻出版业中的地位:从“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合一的尴尬身份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地履行前两者的义务和权利。这标志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在我国通行的“政企合一”出版管理格局,在广东宣告终结。
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形象地将这种转变称作“瘦身运动”。“瘦身”之后,局里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版权产业环境上。目前,广东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最活跃地区、文化产品最大集散地之一,印刷产业总产值处于全国首位,复制产业光盘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均超过全国60%,广东出版物市场行情,更成了全国同类市场的“恒生指数”!
广东出版集团则在重组后整体转制,开创广东国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体制改革的新模式。集团提出“让智慧得实惠,让才华变财富”的口号,出版的图书常销常热、获奖频频,得到了中宣部高度肯定。
悄悄发生着同样变化的还有广东省广电局和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集团一成立,机构分设、管办分离,一个国内独一无二的全省性广电集团横空出世,广东的广电业乘文化体制改革之风,破浪前行。
广播电视“南方模式”
政企分开,从另一方面来说,意味着以往在政府“襁褓”呵护下的文化事业单位要“断奶”闯市场了,国有文化集团的命运更牵动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成败。
只要对广东原有的文化单位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惊叹于眼下热火朝天的改制和重组景象: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佛山干脆成立了跨报纸、广播等领域的佛山传媒集团,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和广东省电影公司分别转企、共同组建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交响乐团、广东现代舞团、星海音乐厅共同组建星海演艺集团,《家庭》期刊推进组建集团股份公司……这不是简单的名称和组合的变化———一个个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就在这组织管理架构的不断优化中得到了确立。
2005年,在广东这个中国唯一对境外电视开放的省份,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在全省的收视市场占有率第一次超过了香港无线和亚视两台,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成立刚两年的南方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旗下两台,创造出这一惊人业绩的“南方模式”,注定会在广东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写下浓重一笔。
在广东的荧屏上,凡重要会议、重大事件、重要资讯,都是第一时间通过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下属的各个新闻机构传播到千家万户,主流媒体的优势通过集团整合发挥到了极致。两年来,集团所属的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东电台,不仅分别与12个地级市签订联合发展协议,还走出去进行跨媒体、跨地区的联合发展,先后与新华社广东分社、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以及其他省市的电视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发展已经成为“南方模式”的核心内容,成为广东广电改革的重要标志。
“流动文化”送入万家
广东的老百姓对文化体制改革最直观的印象,莫过于他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
10年前,人们想在正版音像市场买一套像样的DVD剧集很不容易,一来选择的渠道类别少,二来价格也偏高,但这种情况如今已因为广东文化产业市场的良性竞争而得到改善。而且,伴随着民营企业对文化产业市场的灵活进入,越来越多新鲜的文化产品走进公众的视野,温馨浪漫的韩剧、奇幻新鲜的动漫等,都已不再是稀罕之物。
而对于生活在广东相对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而言,生活的最大变化可能在于:文化到了家门口。广东创造性地把“大物流”概念运用于文化建设当中,流动图书网、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的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老少边穷地区的民众正逐步向大城市的居民靠拢,享受等量齐观的公民文化权利。
“文化经济”亮点多多
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从需要政府财政连年投入的文化事业建设,到真金白银赚到大钱的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带来了观念的革命。2004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205.4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5,占全省GDP的6.6%,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广东不仅在全国首提“文化经济”这个概念,而且在加速文化经济的集约化、信息化方面成效卓著。
且让我们把考察范围圈定一个时间———2005年11月9—10日。11月9日: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复赛、决赛在广州开赛;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在佛山开幕;11月10日:2005年南国书香节开幕,“2005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响锣……短短两天之内,四大文化盛会相继开幕,全国罕见!
再为我们的审视圈个空间———广州珠江新城。2005年1月,以“圆润双砾”为造型的广州歌剧院正式奠基,总投资超过1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三大歌剧院;2006年2月,广州图书馆新馆奠基,工程投资约8.4亿元,设计藏书量400万册;在这两项工程的旁边,状如“珍宝容器”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也在一年前奠基,建设投资9亿元……
让我们继续把眼光投向整个广东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东粤剧大剧院、省广播电视微波电路数字化改造、东西两翼文化设施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一一开工;广东图书批发中心、广州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珠海南方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正在加紧建设……
上月,牵动众多社会资本神经的《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一书正式与公众见面,它和2004年底首发的《广东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一道,传达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广东鼓励社会资本进军文化产业。
今日,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又在广州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又将给广东的文化建设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