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陈有德出名了。
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一是普通话说得好多了,一是人整整瘦了一大圈儿。
2004年11月,中央领导批示,肯定了义乌探索工会社会化维权工作;2005年9月,全国总工会在义乌召开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仅去年一年,到义乌考察的代表团就超过百个。
2006年4月7日,全国重大典型采访报道团来到义乌,各大媒体记者的目标再次锁定陈有德。
这一天,陈有德新剪了头发,也许是要让自己显得轻松一些,抑或是要保持本色,他西服下面穿了一条牛仔裤,没打领带。而那件深灰色的衬衫,让他显得很低调。记者猜测他是花过心思的,因为在介绍他时,熟人都说他做事相当的细心。座谈会上省、市、县领导全部在场,陈有德坐在了靠近门口的位置上,让人一下子找不出“新郎倌儿”是谁。
照常规的想法,人们说陈有德现在的压力太大了。
这种场合,陈有德的发言没甚引人之处,一个上午下来,记者只记住了他的开场白:“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座谈会刚散,陈有德的手机响了,他用“哇里哇拉”听不懂的义乌方言大声说着话,说着说着索性一抽裤脚蹲在了地上接着说,会场人来人往,陈有德全然没有意识,“他是在解答一个维权投诉。”工会的同志向记者解释,“经常有职工直接给他打电话咨询、投诉。我们都佩服陈主席的耐心。”
一位摄影记者正好经过,记者向他指了指像个老农一样蹲在地上办公的陈有德,“多生动朴实的工作照啊。”他眼睛一亮职业性地举起了相机,随即又迟疑地放下了相机:“就拍这,行吗?”我们都拿不准———这是不是有损先进人物的形象?“他夹着烟呢。”同行发现了不宜入镜的破绽,我们大家似乎都松了一口气。
对话
座谈会后,记者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墙上的书画和90年代初的书柜、桌椅,泄露了这间屋子的主人传统而简朴的个性。
“您背后的这幅画是高山流水吧?那您的知音是谁啊?”对记者的问题,陈有德嘿嘿一笑,有点儿不好意思,但又流露着无话可说的狡黠。“喝茶。”一杯冒着热气的清茶递到了记者面前。“对每一个来工会请求帮助的困难职工、农民工,第一件事是给他送上一杯清茶,让他有被尊重、被温暖的感觉。”记者想起上午报告里的这个细节。
也许因为女人特有的细致,也许是为了要挖掘生动的素材,记者的问题总显得有些琐碎。“墙上跟文件并排挂着的小工艺品是蓑衣吗?”“是我去年在一个旅游景点买的,很喜欢。”“为什么呢?”记者在引导对方回答的同时,也在自我解答———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忘本呗。
“因为我特别喜欢一句古词——一蓑烟雨任平生。我觉得就好像是我人生的写照。”
“我喜欢自由自在。按照自己认准的事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戴着凉帽披着蓑衣,不在乎风风雨雨、恩恩怨怨,不为利益所驱动。按照自己的良心、党性义无反顾地去做。”
“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大海中的一滴水?”
“在缺乏手段的情况下,工会维权只能走社会化维权的道路。要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联合媒体、发动其他部门共同维权。这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这样的,我是这个大家中的一分子,只有在这个大家之中,才不会干枯,才永远湿润。同时,作为工会主席,又要重视一班人的作用,发挥整体的作用。”
陈有德来了激情,在记者的注视下滔滔不绝:
·名与利
记者:如今,“工会维权义乌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干成这么大的事业,特自豪吧?
陈有德:直到今天,我还觉得有点不像是真的。不像外人想的成功啊、自豪啊。只是觉得领导的批示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记者:成为典型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陈有德:要把工会维权工作继续做好、做长久。事情总是这样的———越好越累,问题解决得越多,找你的人越多。我很怕把我说得太高,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有限,过去主要是在大方向上把握一下,具体的法律事务主要靠维权中心的同志去做。现在,常有人直接问我特别具体的法律问题,为此我必须更多地学习,但现在应酬太多,浮在上面,我特别喜欢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心里踏实。
记者:成为维权名人,对现在开展的维权工作有什么影响?
陈有德:环境氛围好很多。现在有职工来投诉,工会一个电话打到企业去,老板很快都亲自来了,不像过去要亲自跑下去交涉。通过社会化维权,如今人们逐渐树立了权益保护的意识。总工会受理的投诉案件已下降了50%。
·大与小
记者:维护职工权益是关系国家社会稳定的大事业,你曾经讲过投诉无小事,有案必接,你怎么看这大和小的关系呢?
陈有德:投诉无小事,不管案件大小,解决难度如何,我们都把它作为社会不稳定的触发点,做到有案必接,件件有落实,事事有说法。
我觉得奉献并不仅仅是轰轰烈烈的,平平凡凡也是奉献。凭自己的条件、水平尽力满足社会、大家的需求,不讲索取、不讲任何回报地为别人办点事,这就是最平凡的奉献。这个普通人都能做到。
我理解的奉献就是点点滴滴,长年累月。比方说,工会维权,怎样持久地坚持下去才是关键,如果做一两件维权的案例,谁都能做得很漂亮,但那有多大的意义呢?关键是长期坚持下去,这实在有点难,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很累、很难。
·权与钱
记者:人们说义乌人很富有,在你身边就有千万富翁。你是不是也很有钱,所以干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陈有德:我肯定不算有钱的。只是我不太看重物质享受。在维权过程中,工会算是没职没权。为了工作,很多时候还要低声下气地求人。有人跟我说,你好歹也是跟其他局一样平起平坐的官啊,犯得着吗?
我说我陈有德从来没为自己升官发财求过谁,但为了创造一个社会化维权工作平台,在与人沟通过程中,我们也要靠一种品质,用一种细节去打动人,去和人交往。
记者:什么品质?
陈有德:做人要诚,做事要实,做干部要为民。要为下面那些没权、没钱的人做事。当年是老百姓联名写信给组织部门让我从农民干部转为正式的国家干部。这个烙印很深,我当时就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多为老百姓干些事情。
·情与法
记者:工会维权最需要的是什么?
陈有德:现在最需要的是情的温暖、理的声援、法的支撑。工会不同于法院,他们是法理情,我们是情理法。要爱群众、给群众、为群众、靠群众。
记者:你是一个性情中人啊。
陈有德:我是农民出身,做人有朴素的义气,做干部却永远不成熟。当年我从镇党委书记到工会当主席,一开始不太情愿。我最怕没事可干。经过调研我发现工会有太多事可干了,渐渐充实起来心情也好了。这时有一件事让我到现在想起来还激动:一次我在电梯里遇见了义乌市委书记赵金勇,他跟我讲安排我到工会,其中一个原因是只有这个位置是正职了。我一听心就热了———领导能切实替我着想,就冲这,今后再苦再难再累我也不说半个不字。
其实,底层的农民、工人感情都是这么朴实的,你给领导递一支烟他不会在意,你给一个农民递一支烟,他20年后还记着,我愿意把烟递给这些人———他们最懂得真情的价值。真正热烈的掌声来自基层、来自老百姓,我们为什么不多下去呢?
……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他的书柜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一本装帧简单的书,黑体字很直白———《踏平坎坷》。“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名字,陈有德才将它放进了书柜视线所及的地方吧……”对先进人物,人们总是喜欢循着常规揣测。
默白
当晚的晚饭上,陈有德喝高了,声情并茂地唱起“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场上的气氛一下子被搅热了起来。
其实整个晚上并没人灌他,是他主动一杯又一杯向每个人敬酒:“谢谢您啊,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感谢,您随意,我干了。”他一扬脖儿,又咕咚咚喝进一满杯红酒。
“我过去在乡里工作时的驾驶员对我很好,现在还经常来我家吃饭,就是几个花生米,一两个小青菜,喝一点点酒,这种感情是非常亲的。过去在乡里工作时,和农民交朋友,有时候一顿酒下来比千言万语都管用。我的胃喝出胃穿孔了。穷时喝多能说是贪杯,现在纯粹是为了感情。我们靠一种品质、一种细节打动人,和人交往。”陈有德,脸红红的,憨态可掬。(本报记者李刚殷李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