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博士率领的一支研究小组在距今4亿多年的地层中发现了迄今最原始的肉鳍硬骨鱼化石。这枚化石提供了研究硬骨鱼起源与早期演化的关键特征。
朱敏博士与合作伙伴、美国肯恩大学于小波教授等人对于硬骨鱼类起源与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在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他们揭示了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共同祖先的形态模式以及整列层结构的逐步产生过程。
硬骨鱼分为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硬骨脊椎动物的祖先,现生硬骨脊椎动物占所有脊椎动物的98%。
化石证据是开展硬骨鱼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朱敏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长期致力于化石证据的寻找。1999年斑鳞鱼的研究,为解开硬骨鱼类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也激起国外同行对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的兴趣。此后,无孔鱼、蝶柱鱼及肯氏鱼等一系列早期硬骨鱼类化石的发现使研究再获进展。
朱敏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2001年和2002年云南曲靖的野外工作中,研究小组获得了大量硬骨鱼类化石材料,其中有4件标本产自距今约4.05亿年前的早泥盆世地层中。这4件化石颅顶甲特征与原始辐鳍鱼类相似,但颅顶甲表面具有与原始肉鳍鱼类化石类似的粗糙小孔,这立刻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目光。
在此后3年多时间里,朱敏等人对这些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命名为晨晓弥曼鱼。其中,属名“弥曼”献给了朱敏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她是中国肉鳍鱼类研究的开拓者。种名“晨晓”则取开始、开端之意,喻其处于硬骨鱼类祖先位置,也象征其为硬骨鱼类起源研究的黎明曙光。
朱敏说,晨晓弥曼鱼兼具原始辐鳍鱼类和原始肉鳍鱼类的特征,既有类似辐鳍鱼类的颅顶甲,其膜骨表面又覆盖着类似整列层的组合结构。晨晓弥曼鱼独特的特征组合提供了硬骨鱼类起源、演化的关键信息,揭示了硬骨鱼类祖先形态模式和整列层结构的获得是逐步产生的。
他说:“系统学分析证明,晨晓弥曼鱼是迄今发现的最原始的肉鳍鱼类。”
在云南发现的晨晓弥曼鱼,再次证明了朱敏等人2001年提出的中国南方是肉鳍鱼类起源中心的假说。这是朱敏研究小组自1999年来第6次将硬骨鱼类、四足动物起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