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42岁的臧勤—上海大众新亚出租车公司的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因为一篇博客成了新闻人物。十几天的时间里,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司机成为了报纸、电视追踪的热点人物。
整个事件的起因缘自3月中旬微软中国公司一位部门经理偶然乘坐臧勤的出租车时与他的交谈。后来,这位叫刘润的部门经理就这次谈话写了一篇博客,文章披露了臧勤如何通过时间选择、客人选择、道路选择等方法,控制时间成本,每月轻松赚取8000元。这个收入比当地的出租司机的平均收入要多出一倍多。臧勤说他是一个快乐的司机,并善于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刘润的这篇博客随即被众多网站转载,引起了极大反响。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几天之后,在刘润的邀请下,臧勤出现在微软中国公司,为50多名员工上了一堂MBA课。45分钟的讲话,被掌声打断了8次。
从刘润的博客出现在网上的那一天起,各种关于臧勤的讨论就开展起来。许多人为这位的哥的精明能干叫好,为他所说的“快乐工作”的理念感动。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臧勤的做法产生了质疑,认为臧勤选择的不是最需要的,而是最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臧勤的做法是挑肥拣瘦,是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它折射出的是一种道德危机。
臧勤的做法值得提倡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臧勤的这种做法,非常正常,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允许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发挥最大的首创精神,去谋求效益、效率的最大化。
这件事的价值在于提倡人们做事情要动脑子。市场经济是非常非常倡导聪明的,不聪明的人永远做不了臧勤。市场经济能够让聪明的人真正地实现聪明。因为他肯动脑子,就能掌握规律,干得好,领先了,这种领先又会使他更加快乐。这是一种互动。
臧勤先生引起社会关注,我觉得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我们社会上的聪明人还不够多;第二,向往聪明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现在整个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过剩期,就是供求大体平衡,甚至供给相对过剩,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大家要谋得更加合法的、相对好的收入,光靠蛮干或是一般意义上的埋头苦干恐怕就不够了,就需要有更多的智力、知识,甚至更高层次的智慧介入。因此,我觉得,新闻传媒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发现一些聪明人,聪明做法,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社会对臧勤这种人的关注还不够,还应该更加浓烈一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王建国: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不管是顾客还是出租车司机,都有自己寻找最优资源配置的动力。作为出租车司机,他是想用他有限的时间去达到最大的效益。顾客则想以有限的出租车成本,去乘坐最好的车,或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两者是在双向寻找,出租车司机在寻找最佳的乘客,乘客也在寻找最优的出租车司机,或者出租车,他们都是在这个市场上相互寻找。所以,没有哪个司机,一个赚钱的乘客他不去拉,一个不赚钱的顾客他去拉,没有谁会是这样,就比如我们去买苹果,我买苹果只是在那里面选好的,那么,第二个人去买苹果就会差了,这没有道德问题。因为后面的苹果还是会被人买掉。所以,是价格本身在调节人的行为,不断地在配置资源。
臧勤关于挑选客人的哲学,说明他从经验中得出了规律。因为他干了17年,经常总结,慢慢摸出了经验性的规律。我觉得,不仅是对出租车司机,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国家,提高效率就是要找规律,求得一个最优的配置。
市场经济的道德,就是通过利人来利己。我先利人后利己,我把一个客人拉到了要去的地方,这是贡献了劳动,然后我收到了钱,利了己。臧勤的这种行为,恰恰符合市场经济对人的假设,每一个人都寻求最高的利益,结果就可以让资源配置到最有效。
我觉得臧勤的快乐来自于两点,第一是心态,用正面的心态、阳光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第二是掌握了规律,一个人掌握了规律,做起事来就得心应手,就能赚钱。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每一个人干什么工作并不是很重要,每一个工作里边都存在着某种规律和快乐,都需要以一种很好的心态去对待它。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当然就会痛苦。
《辽沈晚报》撰稿人丹参: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博客文章中所转述的出租车司机臧勤说的一段话:“要懂得体味工作带给你的美。每一样工作都有它美丽的地方,我们要懂得从工作中体会这种美丽。”这对所有辛勤而疲惫地在公司里面工作着的人来说,都是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不管这公司是微软公司,还是水暖器材配件公司,意义都是一样的。
其实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我们都要学习,都要努力,都要乐观向上,比如付出总有回报之类。我们依然要辛勤工作,并学着从工作中体会到美丽。
“神奇司机”背后的道德危机
《解放日报》撰稿人毛建国:臧勤说:“用快乐的态度对待一切”,这点笔者是赞同的。因为他快乐地对待工作、对待一切,所以才把开车当成事业来经营,才能造就他月收入8000元的神奇。臧勤是神奇的,但在神奇的背后,却隐隐折射出一种道德危机。
臧勤的神奇来自于他的精明,他有成本意识,会科学计算,同时会挑客选客。正是这种精明的挑选,让人感到一丝担忧。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挑客,体现出道德的流失。某网友举了一个国外出租司机“挑客”的例子。她去年怀孕的时候在新加坡,一天挺着大肚子在马路边拦车去附近上课,在她前面有3名年轻人。来了一辆出租车,年轻人开门准备上去,司机摆手说,你们能不能让这位大肚子先走,她站着怪累。这位司机也是挑客的,但他挑客的标准,是看谁更需要。而臧勤是如何挑客的?臧勤自述了一个事例,“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这里,臧勤选择的不是最需要的,而是最能给他带来利益的。同是挑客,其道德境界,高下立分。
一个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道德圣人。作为司机,他要面对市场,需要学点分析、计算、判断。作为个体行为,精明一点无可厚非。但如果上升到社会层面,人人都这样精明,忽视了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那这样的社会就有点让人害怕了。臧勤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司机不精明的基础上的,如果其他司机也和他一样精明挑客,那就意味着将有一部分人打不着车了。如果所有的司机都这样,臧勤又从何选客挑客?他的8000元收入又从何而来?
道德和利益就真的不可调和吗?不挑客难道就不能赚到8000元吗?我知道,还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在道德和利益之间就做得很好。北京的哥魏勇夫妇9年风雨无阻接送患病老人李世娴,事迹被新华社报道后,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在“精明”者看来,魏勇夫妇傻不傻?但事实上,魏勇的出租车效益也很好,而且随着社会对他的承认,他的效益会更好。也就是说,道德和利益之间是有共通点的。
自由撰稿人施行:臧勤精明的一面,是会动脑筋,会迅速判断形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人还得有为人民服务之心,不能处处只考虑个人得失,而不考虑大众的利益。如果只将他的成功和精明推广扩大,那就不是社会之福了,要防止整个社会因为集体崇尚这种精明而陷入道德危机。
湖南长沙市市民吴明:幸亏这样精明的司机还不太多,不然,我们坐谁的车呢?从一个司机的角度来说,他是精明的,并且从自己的精明中获益。但这种精明不适合引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来。这位精明的司机时刻在计算着自己利润的最大化方式,并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有目的的排除。如果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都这样挑对自己有利的活去干,而避免一些受累不讨好的活,则有可能有违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